12月3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就中央企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给出有关指导意见。
根据文件,到2025年,中央企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此外,《通知》中还重点提及,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提升供电保障能力,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确保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一提法,始自9个多月前。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这个至关重要的全新提法,不仅为能源电力行业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预示着整个经济社会未来将出现颠覆性革新。而低碳转型、清洁发展,也成为中国各界未来发展转型的制高点。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意味着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将是未来电力系统的主力军,围绕着新能源的储能、氢能、输配电、智慧能源、绿电交易等等也将成为未来的重头戏。
就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前半年,2020年9月,中国郑重向世界承诺,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受到全球瞩目。
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经历约60年,美国需要经过约45年,中国则将力争在30年左右实现这一过程。作为发展中国家,担当的背后需要付出艰巨努力,更需要有识之士凝聚力量,付诸行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正在逐步落地。自从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在政策层面,政府各有关部门高效运作,迅速建立起了“1+N”的政策体系。
政策信号正在逐步释放。如,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隆重提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这给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而在企业层面,优秀的中国企业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付出卓有成效的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发展成果,践行了中国对全世界的承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命题,2022年4月14日-16日,2022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Clean Energy Expo China 2022,简称CEEC 2022)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隆重举办。
这次博览会上,优秀企业的努力成果将有机会得以展现。各界人士也将借此平台共话中国的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此次博览会将是中国政策深度解读第一站。
目前,中国已经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将推出“1+N”政策体系,相关顶层设计政策也将陆续发布。
本届博览会得到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氢能联盟、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中国贸促会建设行业分会、中国贸促会电力行业委员会以及众多能源央(国)企、新能源头部企业的大力支持。
权威行业组织的参与,顶尖智库力量的支持,政府部门深度参与,能源央(国)企的鼎立支持,新能源企业的创新技术产品和应用场景展示,将碰撞出关于上层政策体系的深度诠释和权威判断。
此次博览会将是技术交流的加油站。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的贺克斌院长曾提出,碳中和所需的技术有超过85%仍处于概念阶段,未来研发创新任重道远。这就需要科技力量不断涌现,企业推动落地实践。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主要举措之一,而技术进步则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绕不开的要素。
高比例的新能源占比,对于电力系统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这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直接原因,仍有技术问题需要攻坚。
以储能为例。储能被认为是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的最主要工具,可以实现削峰填谷,是现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迫切需要。
但中国新型储能从技术到装机规模都有很大的发展缺口。国网能源研究院预计,中国新型储能在2030年之后将会迎来快速增长,2060年装机规模将达420GW左右。而截至2019年,我国中国的新型储能累积装机规模为2.1GW。
该博览会还是金融和产业精准对接的集散地。
有专家预测,碳中和带来136万资金投入可能只是保守测算,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数百万亿人民币投入。
各种创投资本、国企基金、地方产业基金已积极出动,寻求标的。产业和资本在宏大的市场体制下,正在有效衔接。这些资金将来自何方?又将投向哪里?哪些领域是价值洼地?何时抢滩是最好时机?
这对于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如果不参与其中,就失去了最大的业务增长空间。而对于这些问题,此次博览会将一一揭晓答案。
本次博览会更是产业跨界交流的最好平台。
博览会下设光伏发电、氢能源及燃料电池、储能、光热发电、风力发电、输配电、综合智慧能源、绿电交易八大展示区,以及中国国际太阳能发电技术与应用展览会(四新展)、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中国国际储能技术与应用展览会三大专题展,同期还将举办2022中国国际电力设备及技术展览会(EP China),将为促进能源行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生态圈搭建平台。
本届博览会还是新能源的思想盛宴。
博览会同期还将举办:中国绿电市场峰会、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暨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中国新型储能发展大会、中国综合智慧能源高峰论坛、光伏海外项目供应链合作交流会、上合组织新能源国际合作论坛、光伏产业发展投融资论坛、零碳建筑技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本届博览会也是国际资源对接的首选平台。
博览会历届得到各国驻华使馆、国际机构、国际公司的关注与支持,也使博览会成为了国际上了解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现状和业务洽谈的首选平台。
截至目前,本届博览会已吸引了近200家能源央企和光伏、氢能、储能等领域企业报名参展,如: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中国电建、中国电气装备集团、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中环股份、正泰新能源、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数字能源等等,预计将有100多种前沿技术产品和应用场景展示,将吸引50000专业人士莅临参观交流。
过去,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已成功举办12届,获得政府主管部门高度认可和众多能源央(国)企,新能源领军企业的大力支持,已经成为政府部门调研行业发展,能源央(国)企新能源设备选型和集中采购、国际资源对接、领军企业创新技术产品发布、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了解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风向的首选平台。
未来,按照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精神,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彼得·德鲁克说:“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对于每一个有志于在碳中和时代占据一席之地,以及取得更大发展的有识之士来说,主动谋变都是回答时代命题的应有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