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中旬,广东省21个地级市启动“有序用电”。一边是“去煤化”加速推进,另一边则是“供应紧张、进行限电”。这二者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实际上,在我国现代工业发展中,曾有过多次“电荒”阶段,诸如上世纪90年代早期、2002~2004年、2008~2011年等阶段。多次“电荒”有着共同特点,都是在供给端出现脱节问题。
近年来,我国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多地却仍需通过阶段性限电满足用电需求。其中显而易见的原因有,一是高速经济发展引发对电力的高度需求。二是水电存在枯汛期问题,而依靠风能、光伏等新能源存在波动性大、成本高,用电高峰上电力不足等问题。在电力缺口上,主要针对两广、云贵、海南及港澳市场的南方电网表示,虽然新能源有大规模并网挤占传统电源发电空间的趋势,但风电、光伏难以发挥顶峰作用。也就是说,找到可靠的“顶上负荷高峰缺口”的方法,也就找到了解决“电荒”的标准答案。
在“去煤化”的道路上,煤电会这么容易被取代吗?其实不然。我国煤炭资源和煤电发展经验都比较丰富,且有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和配套设施。相较而言,石油、天然气的自给能力不强,较高的地外依存度将加大能源风险。
在开发空间上,和煤炭相比,核电和水电都相对有限。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近年来,核电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十三五”目标尚未完成,“十四五”仍有待观察。水电方面,中国有1亿千瓦左右的水电资源有待开发,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但是难度大、成本高,需要配套新建特高压送出,经济性较差。
在稳定性方面,最近云南面临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就是很好的例证。和“热门替补”风能、光伏相比,煤电有着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在诸多以清洁能源、新能源为主要电力来源的地区,在冬季、夏季或者电力高峰负荷的特殊时段,目前仍要依靠煤电来保障高用电需求下的电力供应。而对于那些煤电产能相对较少的地区,为确保电力的稳定供应,持续传出“上马煤电”的呼声。另外,即使实现了“主力”和“替补”的合作,还有很多后续问题需要解决。以青海、山东等光伏装机大省为例,目前,已经出现了“中午电力供应充沛、晚间供应紧张”的现象,为了调峰,煤电需在午间配合光伏进行阶段性停机直至下午再并网,这无疑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也给电力调配带来极大压力。此外,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热负荷,但风电和光伏无法实现供热。为此,国家实施了大量煤改气、煤改电工程,以保障工业生产。但这两者成本很高,且煤改气的气源非常匮乏,实施难度极大。
在效率方面,虽然“十四五”规划提及了在氢能等产业变革领域进行布局的计划,但氢能在产业链制氢、储运、应用各环节都有较高的成本和技术要求。但其存在大量碳排放,又与“双碳”目标相背离。
正是基于这些“无可替代”的因素,行业人士预测,“十四五”期间,核电、水电、风、光的发展,或许无法满足电力需求的增长,煤电适当增加已成必然。在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资源富集地区,还将投建大型煤炭项目,生产规模将继续扩大。此外,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保证能源安全的双重背景下,西部地区的煤化工产能仍存在增量空间。这些,看起来都与“去煤”和减碳目标难以兼容。
但是,在碳中和的终极目标下,是否可以彻底不用煤?对于要逐步从“基荷电源”走向“调峰电源”的煤电而言,用更加清洁的技术和燃煤规则,走出一条健康的“去煤”路,是通往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