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被誉为改革开放的“试管”。1979年,这里响起了改革开放“开山炮”,打破了“大锅饭”,率先探索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声呐喊,犹如“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以思想大解放催生出生产力大解放。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敢试。从率先打破“大锅饭”,到率先收取土地使用费;从率先进行“物价闯关”,到率先摆脱“票证生活”,在改革的探索路上,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魄力和勇气,硬是闯出了千余项全国“第一”。因有追光者,深圳更来电。40多年来,深圳供电局以“深圳速度”不断创造电网企业的“深圳奇迹”,为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源源不断注入澎湃电力。
敢闯,摸着石头过河
蛇口奇迹与深圳奇迹令人震撼之处在于,在时间上它具有超级“压缩性”,短短40多年时间就实现了一个城市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很大程度上源自深圳“敢为天下先”和“杀出一条血路”精神气魄。
40多年来,在此精神指引下,深圳供电局向改革要活力,不断探索,创造了无数个“全国第一”。
1979年,深圳撤县设市,原宝安县供电公司更名为深圳市供电公司,次年改称深圳供电局。那时候的深圳电网基础还很薄弱,停电断电是家常便饭,很难适应深圳大规模基础建设和经济建设的用电需求。改才有出路,闯才有活路。靠着“特事特办”精神,深圳供电人敢闯敢干,激活了一池春水。
1985年,找外国厂家设计全国第一个非国标的5万干伏安变压器(这一标准在1993年前后升为国家标准),解决了用电负荷激增情况下新投产变电站迅速过载的难题。
1989年,110千伏中航变电站、莲花山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深圳在全国第一个建立起可远程操作的自动化电网。不仅提高调度效率,还释放了大量人力,被全国各地供电局前来参观学习。
2002年,南方电网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并开始运作。深圳供电局在南方电网公司的坚强领导下,驶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2007年,作为南方电网公司创建国际先进水平供电局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深圳供电局和香港中华电力对标。如今,国内外同行再谈及“获得电力”、供电可靠性、客户满意度等电网企业重要指标时,深圳供电局早已从追赶到领跑。
不畏深水涉险滩,不断交出新答卷。随着5G、AI、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深圳供电局勇立潮头再出发,以“闯”的精神探索电网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全球电力行业首次应用华为鲲鹏处理器生态体系、首次完成基于5G的差动保护场外验证、打造“5G+全栈国产化+智能电网”输变配应用场景集中示范;输配电价改革在深圳破冰,标志着我国系统性输配电价改革正式启动;深圳前海供电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混合所有制的增量配电网企业,首批6项可复制推广的“前海经验”正走向全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圳供电局紧锣密鼓、如火如荼,以改革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福田中心区。黄志伟 摄
争创,发展才是硬道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毕竟,不解放思想怎么才能“敢教日月换新天”?
1981年,深圳蛇口工业区门口矗立起一块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震撼着世人。
——第一个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个实行工程招标,创造1天盖3层楼的奇迹;
——第一个改革人事制度,冻结原有级别、工资等级,实行聘用制;
——创办第一家企业自办的股份制银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
……
历史前进的逻辑,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唯有调动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才能激荡改革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蛇口“4分钱奖励”制度是深圳在全国率先做出试验性探索的标志性事件,让生产力逐渐挣脱僵化的生产关系的束缚,让中国真正活跃起来。
1984年中秋,被戏称为“救火队队长”的刘晨光出任深圳供电局局长。他上任后着力抓3件大事,首当其冲的就是工资体系改革,为电力企业网罗了一批批高级人才。“由于历史原因,深圳供电局成立之前的宝安县供电公司技术力量非常薄弱,连一个大学生都没有。”刘晨光说。
除了三顾茅庐,远赴北京航天部502所“挖角”陈忠等一批高精尖人才外,刘晨光还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前前后后为深圳供电局招收了约200名大学生。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深圳供电局还在管理体制上率先实行垂直领导的直线事业部制,加强纵向管理,这一体制对当时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改革永远在路上。作为全国444家‘双百企业’中唯一的供电企业,深圳供电局必须主动在管理上创新,大力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在三项制度改革上寻求突破,让员工创造创新服务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深圳供电局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如何立足“小而精”,最大程度挖掘出人员干事创业热情和活力?这不仅是蛇口工业区曾经的难题,更是深圳供电局永恒的挑战。近年来该局做了颇多尝试与探索,通过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积极开展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及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全面落实“能下、能出、能减”,队伍活力全面激发,全员劳动生产率居全国供电企业前列。
改革永不停步。今年6月20日,深圳供电局共签订了5017份业绩考核责任书,实现人人有契约,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成为南方电网唯一一家实现全员签约的企业。通过强化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和绩效考核结果应用,落实常态化上岗、轮岗、降岗、待岗、退出机制,大力推进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
实干,迎难而上走前列
改革开放,让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6月21日,深圳电网用电负荷首次突破2000万千瓦,创下2035万千瓦的历史新高,成为继上海、苏州、北京、重庆后,全国第五个用电负荷突破2000万千瓦的城市。6月18日深圳全社会用电量达4.15亿千瓦时,首次突破4亿千瓦时,比1978年至1982年整整5年用电量的总和还多。
数字最诚实,见证了深圳电网改革开放创造的奇迹,串连起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40年。
特区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深圳经济建设进入大发展时期,年供、用电量增幅均在60%以上,变电站刚建成就过载。怎么办?唯有敢想敢干、埋头苦干。深圳供电人紧跟城市发展脉动,夜以继日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开辟多个先河:
1984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电缆入地,为电网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2年,深圳供电局首个500千伏变电站——深圳变电站正式建成。
2007年,成为继北京、苏州、上海后全国第四个负荷超千万千瓦的城市电网。
“最‘疯狂’的时候一天投产了两个变电站,像打仗一样。”深圳供电局原副总工程师谭绍祖感慨回忆着以前激情燃烧的岁月。2005年到2009年,深圳供电局在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5年累计新增变电容量高达2505.2万千伏安,超过了特区成立25年以来新增变电容量的总和,相当于5年再造一个电网。
2010年,深圳电网再次刷新纪录,年度投产主变容量达1014.9万千伏安,成为国内唯一一个投产容量超千万千瓦的地市级城市电网。
“十三五”期间,深圳供电局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迈向高质量发展。在主网架日趋完善的基础上,将68.9%的投资用在配电网,不断满足客户“用好电”的需求。
如今的深圳电网,已由昔日的渔村小电网成长为全国供电负荷密度最大、供电可靠性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城市电网。110千伏以上变电站超270座,输电线路达5217公里,配网线路可绕大半个地球。全社会用电量从0.33亿千瓦时到983亿千瓦时,最高负荷从0.5万千瓦到2000万千瓦。深圳供电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仅24.6分钟,率先在国内主要城市中进入半小时圈,较“十三五”初期的2016年下降86.3%,优于伦敦等国际一流城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福田中心区高可靠性示范区更是低至0.24分钟,供电可靠率99.9999%,优于纽约曼哈顿,保持世界顶尖水平。每度电支撑的GDP超过28元。
春潮激荡,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在深圳人才公园,“蛇口模式”的创立者袁庚的塑像静静矗立。他曾说:“往前走,莫回头”。
对历史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深圳供电人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勇敢向前走,未来只管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