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提出“一万小时定律”的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出版了新书《逆转》。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一个更吸引人的观点:在某种条件之下,有些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
这个观点,恰好和甘肃乡村振兴的思路有相似之处。
甘肃的劣势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寒、旱,这也是甘肃的主要自然特征。据统计,寒区旱区占甘肃总面积的95%以上,地貌以高原和山地、戈壁等为主,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这种黄土沟壑纵横、戈壁沙漠广布、气候干旱少雨、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形地貌长期限制着甘肃农业的发展。
但其实,“寒、旱”带来的种种劣势也可以转为优势。高海拔、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不适于生存,却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糖分和油含量的积累,这让甘肃农作物的糖分、淀粉、蛋白、纤维含量明显优于我国中、南部地区。此外,干旱的气候能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虫害。
2020年1月,甘肃发布《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引领,同时要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找到有利的条件。那么究竟哪些条件,才能帮助甘肃把劣势转变为优势,让甘肃的乡村振兴早日成为现实?从电力行业的实践看,数字化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电力大数据大显身手
打开“乡村振兴电力指数”监测平台,你可以看到包括“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在内的主要产业用电数据。如果把产业用电数据与全部用电量相除,就能得出“产业兴旺指数”。这项指数,可推测出当地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成为调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这个今年3月初刚刚上线的平台,正是甘肃借助数据技术,寻求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发展的最新尝试。
在甘肃,电力大数据已经在前几年的扶贫攻坚中“小试牛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破解农村“空心化”难题。
“空心化”是我国农村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要解决它,首先需要准确识别“空心村”的情况,将诸如多少人外出打工、村里有多少常住人口、多少耕地落荒等信息一一进行统计,以便当地政府识别症结、精准施策。
但在不少地方,由于常住人口动态不易掌握,加上农村缺乏及时高效的统计手段、统计数据不健全。特别是在一些人口稀少的地区,对于“空心村”的识别难度进一步加大,比如甘肃陇南。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山高沟深、耕地零散,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2012年,陇南市贫困人口达到179.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2.9%。
2020年1月,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下文简称“国网甘肃电力”)前往陇南市,对10个乡镇、196个行政村开展调查,共收集家庭成员年龄、家用电器设备、经济作物等各类数据5.6万条。
根据各村各户家庭用电量数据及村情村貌等数据,国网甘肃电力筛选甄别出与农村常住人口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户用电量、经济作物、人均收入、海拔、天气等15个关键特征因子,构建了聚类、决策树等7类数据分析模型,最终确定基于用电量、经济与地理特征的“空心村”人口测算模型,并成功识别出了陇南市“空心村”。
识别只是第一步,识别后不久,电力数据就帮助当地政府明确了更精准的投资决策。经陇南市政府测算,借助电力数据得出的测算结果,每年可帮助政府优化节约乡村公共设施投资约15亿元,实现了基础设施投资效益最大化。
2021年,电力大数据在甘肃的应用范围已经从陇南一地,拓展到甘南等其他脱贫县区,应用方向也进一步拓宽,即从识别“空心村”转向全面支持乡村振兴。
未来一段时间,打开“乡村振兴电力指数”监测平台,便可以清楚地看到75个脱贫县区、7262个脱贫村当年的电力数据。以此为基础,平台可以建立差异化指数分析模型,综合进行返贫监测、帮扶投入效率等指标分析,为地方政府开展乡村振兴评价提供可靠的电力依据。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看到通过电力数据分析得出的人口流动、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程度等信息,这些量化的信息不仅有助于政策制定,而且能成为企业、研究机构的研究参考,以校正和优化当地乡村振兴的方向。
能源数字化支撑未来
在“乡村振兴电力指数”上线的第二天,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大数据不仅继续成为两会热议话题,而且和数字化紧密地联系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则是数字化的中心,发展数字化、建设数字中国成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成为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疫后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
乡村振兴,大力推进数字化同样不可或缺。
不久前公布的《甘肃“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完善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加强乡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库建设,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
可以想见,电力行业也需要借助数字化,通过数据来解决投资方向等问题,让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转变,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一系列目标。
对于农业,数字化将助推农业生产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等配套电力设施也将陆续落地,这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农业安全。
对于农民,随着全新分布式光伏电价数据模型的构建,户用光伏线上化、电子化结算有望成为现实,数字化技术将把阳光转化为收益,帮助农民实现增收。
对于农村,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乡村产业电气化水平将获得提升,电炒、电烘焙等农村电能替代技术也将进一步普及,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的电气化转型指日可待,更多清洁、绿色的乡村将在西部大地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