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结束后,经人大审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十四五规划”)在3月13日凌晨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我们来看看核电的相关内容。
“十四五”规划中,核电相关规划目标出现在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第十一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第三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中,在规划中定位的表述是“安全稳妥推进核电建设”, 并明确“十四五”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在该小节“专栏6 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中有核电规划的详细表述,具体为:
沿海核电:
建成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积极有序推进沿海三代核电建设。推动模块式小型堆、60万千瓦级商用高温气冷堆、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先进堆型示范。建设核电站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建设乏燃料后处理厂。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
“十四五”规划核电内容
展开之前,也先回顾下十三五规划中的核电内容,当时表述是“以沿海核电带为重点,安全建设自主核电示范工程和项目”,相关专栏具体如下:
“十三五”规划核电内容
一点点来看。
首先,内陆核电看起来在未来五年依旧破局无望,规划只强调沿海核电建设。此前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目标,以及上个冬季湖南、江西两个内陆核电选址的省份面临缺电的背景下,十四五内陆核电建设能否破局业内一度有所期待,但如今看来,仍将继续搁置谨慎决策。十三五规划中,内陆核电还有提及积极开展前期工作,十四五规划里则彻底消失了。
第二,装机达到7000千瓦预料之中,没有明确新建容量目标。考虑到核电大约5年的建设周期,十四五末的装机容量也就是十三五末的在运、在建总容量。随着华龙一号首堆福清5号机组在1月底投运,目前中国在运机组约5100万千瓦,在建机组约1737万千瓦,核准未开工机组约360万千瓦,总体与规划目标相当。
而此前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中,除了十三五末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之外,还有明确的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不过在此之前,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有此目标。而当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只规划到了2020年,核电以后的建设节奏,仍然缺乏明确的新目标。
第三,新堆型技术提上日程。已有的大型商用压水堆之外,中国的核电技术积累开始进入新的阶段。规划中明确了推动模块式小堆、海上浮动堆和60万千瓦级商用高温气冷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小堆、浮动堆的发展是全球核电强国的新热点,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都在建设和规划小堆领域的开发,俄罗斯目前走在最前面。而60万千瓦级商用级高温气冷堆,意味着华能多年的耕耘还将长期继续,高温气冷堆如果能在经济性上取得突破,也将给中国的核电多一种选择。
第四,核燃料循环后端受重视。相比十三五规划里的“加快论证并推动大型商用后处理厂的建设”,十四五规划里对中低放和高放的后处理都提了“建设”的目标。随着中国核电装机容量的不断提高,后处理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目前,中低放处置场国内只有四川的飞凤山和大亚湾的北龙两个,未来是采取区域处置、还是每个核电站都需要配套中低放处置场,还需要顶层规划来明确。而高放处置方面,中核在进行200吨的后处理厂研发,同时与法国欧安诺(原阿海珐)的800吨后处理大厂谈判已经持续了十多年,仍然未有结果。
第五,山东核能综合利用写入十四五规划。此前在2019年11月,国家电投山东海阳核电首次实现了对周围小区冬季进行核能供暖(详见:隆冬降至,核能供暖来了,你用的上吗),国家电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到2023年供热范围覆盖3000万平米,远期规划核电机组全部投产后对包括青岛、烟台、威海等大中城市的胶东半岛地区全部进行核能供热的目标。“综合智慧能源”是国家电投最近一年里最为人所知的标签,山东海阳的核能供暖也是国家电投这一概念落地的典型案例,核能供暖为北方清洁取暖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对提高核电的综合经济性也是有益的探索。
最后,十四五规划中还有一张很有价值的总结,“十四五”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
这张图全面直观地总结了我国正在布局的清洁能源基地的建设情况,其中核电方面列出了计划十四五建成投运的核电站,事实上也就是目前有在建和核准机组的核电站。从北往南依次是:辽宁红沿河、山东荣成(高温气冷堆、国和一号)、江苏田湾、浙江三澳、福建福清、福建漳州、广东太平岭、广西防城港和海南昌江。
总的来看,规划的装机发展目标并无悬念,也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一样,在具体的核电相关内容中,用了“积极有序”的字眼。而业界当前最关心的,无疑是未来五至十年新开工的核电机组规模能有多少,能以怎样的节奏开工。这既关乎到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结构清洁转型,也关乎相关装备制造业和人才的稳定,还需要明确稳定的规划来引导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