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出版的《学习时报》整版刊发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的署名文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其中指出,确保煤电2025年左右达峰,峰值11亿千瓦,到2028年进一步降至10.8亿千瓦。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我国煤电装机容量已接近11亿千瓦,为10.95亿千瓦左右。这距离刘振亚所说的2025年煤电达峰、2028年降至10.8亿千瓦仅有5-8年,这个节点真是让人感到时间紧迫。
然而,今天的中国仍然运转在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和经济结构之上,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电基础设施,而且还在持续增长。从“3060”双碳目标来看,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可以说是压力山大。
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需要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步淘汰煤炭。正因为时间紧、任务急,短期路径尤为重要,刘振亚之所以提出尽早达峰,不仅仅是为减排阶段争取时间,降低减排阶段的起点,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基础设施锁定效应,减少资产搁浅,并降低长期减排成本。
同时,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3月17日,来自中美两国的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发表论文,提出了一份全面的煤电退出策略。该论文通过对我国1037个正在运行的燃煤电厂的技术、经济和环境绩效进行综合评估,确定了一个分步实施的策略,以实现结构性的快速淘汰。
这份燃煤电厂退出策略研究,强调了现役煤电机组是可以通过政策设计实现有序退出的,其中包含3个关键点:一是停止新增煤电机组;二是快速淘汰根据技术、环境、经济指标识别的落后产能;三是对煤电定位进行调整,推动煤电由基荷电源向调节电源转变,以实现大多数机组在逐渐减少利用小时的前提下保障其运行年限。
该论文研究者认为,中国约有18%的现有燃煤发电项目(总容量为112GW)表现不佳,可以快速关停。其余的在役燃煤机组至少可以再运行20年或30年,但应逐步减少发电量,并在2045年实现关停退出。另一个重要策略是尽快停止新的煤电项目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中国仍有超过88GW的在建燃煤发电项目,另有158GW在核准或前期准备阶段,如果全部实施,煤电总装机将增长22%以上。停止新建煤电项目可降低高成本设备资产搁浅的风险,提高现有机组有序退出的可行性和灵活性。
有业内人士评论认为,这份燃煤电厂退出策略包括停止新增装机,并将能源系统过渡到经济上更可行、对环境更有利的可再生能源,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电装机国家,把煤电都关停退出又有着世界级的巨大挑战,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确保逐步淘汰计划结构合理,同时还能实现空气质量、健康安全、电网稳定以及其他社会和经济目标。如果能够顺利保障所有上述目标,这份煤电退出策略才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