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企业 » 电力企业动态 » 正文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百年三峡见证中国发展

日期:2021-03-17    来源:中国三峡集团

国际电力网

2021
03/17
17:4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三峡集团 长江三峡工程 水利枢纽工程

百年三峡见证中国发展

从一百年前的一个设想,到今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斗精神的象征,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典范,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佑楣:

“为什么要建三峡?根本问题是在防洪。本来大概整个的长江流域就十年一遇的防洪能力,人是逐水而居。工业、农业的设施大量的都在沿着江,所以要改造这一条河流,减少它的洪水灾害。”

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国力增强,建设三峡工程日渐可行。由于涉及技术难题、巨额投资、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三峡工程论证内容之多、论证之全面,世所罕见。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时至今日还对1986年的论证工作印象深刻。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佑楣:

“论证过程请了全国400多位资深的专家,论证了两三年,得出结论。反对的人都参加了,都写出他们的反对意见。所以这个决策过程是非常认真的慎重的,充分发扬了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

1992年,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从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到1997年实现大江截流,2006年全线浇筑到顶,再到2020年,完成整体竣工验收,三峡工程走过了漫长而艰辛、伟大而壮阔的建设历程,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

总台央视记者 刘轩:

“去年的8月20号,三峡工程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达到75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从大坝上游滚滚而来。经过大坝的调蓄,超过三分之一的洪峰被截流。如果没有三峡大坝的拦截,大坝下游的江汉平原将被迫转移60万人口,同时也将淹没超过60万亩的土地。”

建成后的三峡工程,使江汉平原最薄弱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年发电量超过一千亿千瓦时,创造了单座水电站发电量世界纪录,惠及半个中国;三峡河段年货运量超过一亿吨,比蓄水前提高6倍,运输成本下降近四成,使长江航道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有力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雷鸣山:

“正像总书记2018年4月24号视察三峡工程时指出的,三峡工程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力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三峡工程。三峡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见证了国运的兴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和中国人民的矢志奋斗。”

大国重器标注中国创新高度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回望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从技术到管理,三峡工程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敢于创新的坚实道路。

不久前,由三峡集团组织研制的这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顺利吊装,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水电行业的领跑者。而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初,我国还只能设计制造3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

三峡电厂总工程师 姜德政:

“从左岸全部机组到右岸,基本上实现了自主研制,短短20年,从30多万到一百万,应该说三峡工程是分水岭,通过自主创新的研发,我们走到世界领跑地位。三峡工程这个平台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像特大型水电机组研发这样的世界之最,在三峡工程一共有100多项,从大坝建设到水利发电,从三峡双线五级船闸到世界最大垂直升船机,三峡工程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多项,形成发明专利近千项。

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雷鸣山:

“截至2020年,全球已建、在建的127台70万机组以上的发电机组中,三峡集团拥有86台。这标志着我国水电装备制造业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进入了世界水电的无人区。”

将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三峡工程带来的不止是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佑楣:

“以前的工程是成立一个工程指挥部,每年靠上面的财政拨款,用行政的办法来管理工程,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后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又引进了竞争机制,可以选择最优的施工队伍、制造队伍、制造厂家、原材料的厂家,全部实现了公开招标。”

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雷鸣山:

“政府宏观决策,企业市场化运作,理顺了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建设类似像三峡工程这样规模宏大,投资巨大的超级工程,是难以想象的。”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机场之一,在施工高峰期曾有5万多人同时作业,上千家单位同时施工。这样浩大的工程,记录着工程建设所花费的每一分钱、签的每一份合同的系统,却是由三峡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而来。

三峡集团信息中心三峡分中心主任 王国勋:

“三峡工程除了建设一个有形的大坝之外,也建成了数据方面的无形的大坝。它能够把成本进行控制,能够进行趋势的预测,包括合同的变更。在我们国家项目管理领域,树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方面的标杆。”

如今,三峡工程的混凝土浇筑、冷却施工等技术被广泛使用在青藏铁路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中;信息化管理系统被运用在水立方、京沪高铁等一个又一个国家大型工程上。三峡工程已成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的引领和典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 傅志寰:

“三峡这种创业的精神,还有三峡工程创造的一些先进管理模式,对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意义不局限在三峡,不局限在水利工程,不局限在长江流域,是新中国一张非常靓丽的名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在三峡工程的论证阶段,环境保护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今,2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

总台央视记者 刘轩:

“我身后是宜昌城区的一处长江江滩,在这片郁郁葱葱之中,有一种很特别的植物,它叫疏花水柏枝,是三峡库区特有的几种植物之一,被确定为极度濒危物种。很长一段时间,学界认为,三峡工程蓄水会造成疏花水柏枝生存环境的丧失,从而导致它的灭绝。但是数十年过去了,这种极度濒危物种如今已经成为宜昌长江岸边常见的一种植物。”

在三峡坝区,不仅有雄伟的三峡工程和壮观的高峡平湖,还有一个神秘的“植物王国”,这里住着大量珍稀植物。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的黄桂云被称为坝区珍稀植物的“活地图”,在她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受三峡工程建设影响的560多种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护。

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 黄桂云:

“我们在三峡坝区模拟了它原来的环境,它的气候,它的温湿度,我们模拟之后,把这种植物模本迁地到三峡库区。今天我可以非常自豪地告诉大家,没有一种植物灭绝,不仅没有灭绝,而且我们还扩大了植物的数量和保护力度。”

如今,在三峡库区,通过引种、传统繁育、实验室组培等多种方式,培育了数十万株的植物,保护的植物种类也从最初的560多种扩大到了现在的1181种,范围也从三峡库区扩大到了长江中上游。

在植物园的附近,还有一个中华鲟研究所。在这个大型的控温养殖车间,工作人员正在对即将放流到长江的中华鲟进行PIT芯片植入和体外标记工作,以便更好地评估中华鲟的放流效果。

中华鲟研究所研究员 刘雪清:

“截至目前,共放流中华鲟503万尾。中华鲟的入海率达到了73%。2015年开始放流时,它的入海率当时只有35%左右。我们也监测到长江的一些其它鱼类,比较稀少的鱼类,如鳤鯮类的鱼类,进一步说明长江的生态持续好转。”

工程与环境同步建设,让大坝左岸的乱石滩变成了大花园;打造三峡生态屏障,使库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50%以上;通过泥沙调控,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进行生态调度,让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的产卵量增长超过30倍;建立补水调节机制,有效缓解枯水期沿江用水困难。今天的三峡工程,正在长江大保护事业中发挥着应有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佑楣:

“水库建设从本质上是改善环境,三峡工程要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在这方面效益是巨大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不是去破坏自然规律,而是改造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