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节能减排,由中国电力中电新能源福建开发公司在厦门市同安区打造的国家电投厦门中电光伏项目的“光伏+”模式有话说。
大家都知道农光互补,上面发电,下面种草种菜。福建开发公司农光互补不一样,上面发电,下面种菜,再下面还养鱼,电站通过合理设计布局,利用棚外空间,植入百果园、香草园、花卉艺雕等,开放研学体验,休闲观光。这个模式我们称之为“光伏+”模式。
电站通过建设新型智能温室大棚,在大棚顶部铺设光伏组件发电,既提供清洁能源,又满足现代设施农业种养条件。同时,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进欧洲“鱼菜共生”立体循环智慧种养技术,养鱼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残饵等,通过沉淀、过滤和有益微生物转化成蔬菜生长所需的养分,从而将水中的废物变废为宝。养鱼的水经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净化,再将水重新注入鱼池,从而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智能种养方式既能实现零排放、零污染、零重金属、零农残、零抗生素“五个零”,又能大幅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为厦门市民提供绿色健康农产品。据初步计算,电站这26个大棚,每年可发电约1288万度,蔬菜瓜果产量约420万斤,鱼虾约500万斤。与同容量燃煤发电厂相比,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22万吨、二氧化硫347.94吨、氮氧化物约173.97吨。
近年来,光伏农业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涵盖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诸多领域。由于调研不充分、规划不科学、设计不合理,导致农业缺位的“真光伏假农业”现象屡见不鲜。如何走出常规的模式,真正焕发出光伏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魅力,是福建开发公司的目标和追求。在中国电力、中电新能源的领导下,福建开发公司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仔细研究厦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入挖掘厦门产业需求,创新提出了打造农、光、旅三产融合的“光伏+”新模式。经过十个月的努力,首个10MW示范项目于去年九月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
项目受到福建省政府、厦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厦门市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厦门市中小学农业科普研学基地。并连续两年获得厦门市节能减排专项奖励共300万元。同时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的关注,捷克农业部官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国家商务部高端智库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等到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