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述
淬炼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五局人
入湘后迎来了怎么样的发展
扎根湖湘,书写五局新篇章
101工程指挥部迅速派出6人先遣队到湖南长沙打前站。先遣队来到长沙城南郊区的井湾子,指挥部负责人拍板说:我们的基地就这里了!
他们征了四百亩地,在湖南省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很快报批规划,走完审批流程。1972年下半年开始建设基地大院。负责施工的是一公司二处。想到即将告别漂泊不定的流动生活,从此拥有自己安稳的家园,大家都把基地当作自己的家来建设,白天上班,晚上全员参加义务劳动。到1973年,基地基本成型,大部队陆续从水电学校和贵州遵义搬到了井湾子。
1974年,101、103指挥部在湖南合并成立国家建委第二工程局。1976年,二局部分人员赴唐山参加灾后重建,其余人员组建二局湖南指挥部。1977年11月8日,国家建委总局在二局指挥部的基础上成立国家建委五局。从此,中建五局正式有了自己的名号。
▲ 五局前辈合影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这次搬迁湖南,不过是他们南征北战生涯中的一次常规转战。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国家形势变化和一系列政策调整,这支队伍又经历多次变化,最终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深深扎下了根。入湘近50年,三湘大地和湖湘文化哺育了中建五局,中建五局也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湘化了的央企”,是湖南省“投资大户、纳税大户、就业大户”。
进入湖南,建设指挥部基地的同时,其他人员马上投入到068工程建设中,陆续在隆回、双峰、洞口等地修建了一些住宅和基础设施等配套工程。然而国内外形势突然变化,他们听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068工程下马了,而且后面没有指定任务。这意味着,他们从此失去了“铁饭碗”!
这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夜。不远处,改革开放的大幕正要开启,市场经济的浪涛声隐隐传来,经过了红色洗礼,中建五局人步履匆匆,准备登场了。
凭着信念和担当
从坐等任务到主动出击
五局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毫不怯场
如今,长江之滨,洞庭湖畔矗立着
一座现代大型电站——华能岳阳电厂
就是最好的见证
这座电厂经1989年4月5日《湖南日报》
报道为全国首座中英合资火电厂
走向市场!变“坐商”为“行商”
高分夺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中南地区经济开始逐渐起飞,随之而来的却是电力短缺产生的“卡脖子”难题。为了尽快摆脱用电困窘,保障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1988年,国家决定在湖南岳阳投建一座采用英国先进技术的火力发电厂——华能岳阳电厂,并将其纳入“七五”国家重点工程。
在激烈竞争中,中建五局以“高速优质、造价合理、装备精良、方案可靠”的评标语和90.04高分位居榜首,一举中标。这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中建五局第一次参加公开招投标的项目。
▲ 岳阳电厂扩建工程开工动员誓师大会
“华能岳阳电厂项目从开工到并网发电,时限只有24个月。当时,湖南省对五局能否“搞定”这个巨无霸项目,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为了打消省里的疑虑,老局长孙悠远拍着胸脯表态,五局将举全局之力,安排一名副局长坐镇指挥,一定能将项目干好!
——原中建五局局长马明全回忆”
干出名堂
1988年,项目开工前的春节,时任中建五局副局长的马明全一天都没有休息,坐镇指挥现场的他,每天都在冥思苦想如何干好项目。最终,“我决定创新组织模式,组建项目承包公司,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将局属各公司的优势力量纳入作业层,对他们进行市场化管理。这一方案,得到了局领导班子的认同。”
▲ 岳阳电厂施工准备工作会
中建五局敢于“吃螃蟹”,采用新的管理模式,项目法施工就是五局打开市场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找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过渡的转折点。这一方案,也成为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工程质量、施工工期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保证。
3000人作战
由于电厂使用的是英国的技术,设计语言、技术规范、管理标准都和当时五局的“习惯”颇有出入。
▲ 五局建设者和英方技术人员合影
“那个时候用吉普车又是一车拉来的图纸,然后就组织技术干部去翻译,翻译完了以后就交给机械施工。
——原中建五局副局长韩汉民回忆”
华能项目施工高峰时,有3000多人同时施工,可谓倾全局之力。项目进展全国人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三年追踪报道。在华能项目,五局人也干出了一种气势、一种精神,后来被总结为“上下一心、高度统一、排除万难、顽强拼搏”的“华能精神”。
▲ 岳阳电厂搅拌站
1990年,在湖南省人民的热切期盼中,华能岳阳电厂项目以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施工方法,提前完成了全部合同内容,质量合格率100%,受到华能公司和湖南省政府的表彰。1992年被湖南省评为优质工程,1993年被中建总公司评为“十佳工程”之一。
从以前的“等任务”变成“找任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这一改变,中建五局提升了管理水平,优化了服务质量。同时,“项目法”这一创新的组织模式取得成功,企业还召开了项目法施工的专题研讨会,向全局广泛推广项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