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
山峰耸峙直入云霄
万年冰川纵横交错
号称地球“第三极”
在这里
已建成投运的
千里一线,直贯昆仑
为藏族同胞送去希望
为雪域高原带来光明
青藏直流联网工程
2010年7月29日开工建设,2011年底投运的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23项重点工程之一,是连接西北和西藏的“电力天路”。
作为本工程的牵头设计单位,西北院承担了“四站两线”的设计工作,即西宁750千伏变电站、日月山750千伏变电站、格尔木750千伏变电站、格尔木±400千伏换流站、750千伏输电线路以及青海±400千伏直流线路。
750千伏西日乌格交流输变电工程
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
作为迄今为止
世界海拔最高
施工冻土最长
高寒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
输变电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攻克
高原生理健康保障困难
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高海拔过电压与绝缘配合
设备研制与运输难度大
四大工程难题
±400千伏格尔木—拉萨直流输电工程
2008年7月,直流线路地质勘查和定位工作正式启动。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海拔范围在4500-5300米之间,大气含氧量不到内地的一半。在这种条件下,徒步行走都是对身体的极大考验,更不用说携带笨重的仪器跋山涉水勘查取样了,艰巨性可想而知。
在这样艰难的自然条件下,“电力天路”建设先锋队,不畏高原气候的反复无常,迎难而上,奋战一线3个月,胜利地提前完成了长度达468公里的线路地质勘查和定位工作。这其中包括400公里左右的多年冻土区,还有最高海拔达5300米的唐古拉山口。
与雪山共连绵的青藏线
针对青藏高原高海拔气候条件特殊情况
为了准确、合理地进行高海拔绝缘配合,设计组在消化吸收外绝缘配合科研课题、实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以往±500千伏、±800千伏直流线路设计经验,对高海拔过电压与绝缘配合进行了四项专题研究,运用不同的外绝缘配合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计算,并与青藏直流的科研结论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根据工程的实际提出了合理、科学、全线统一的外绝缘配置方案,采取了科学的防风偏、防振以及杆塔接地措施,成功解决特高海拔电气绝缘的世界性难题。
高塔林立
针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特殊地质情况
设计组组织相关人员通过试验和多种勘探形式开展了高原冻土的地质勘查,完成了《青藏直流联网工程±400kV输电线路冻土分布及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综合成果报告》。
预制装配式基础吊装立柱
此外,设计组创造性地在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完成了锥柱基础和管桩基础的现场真型试验及预制装配式基础的室内真型试验,编制了《架空输电线路冻土地区基础设计技术规定》,采用了多种综合措施解决冻土危害,为青藏高原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基础选型和设计提供了较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针对青藏高原气温低、环境恶劣情况
设计组贯彻杆塔结构全寿命设计理念,进行了杆塔真型试验。针对青藏高原地广人稀的实际情况,部分塔型采用了拉V塔。
拉V塔
针对工程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情况
通过与气象专业部门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程组确定了青藏高原工程水文气象资料,该成果经评审认定具有突出创新和实用价值。
针对换流站设计
工程组进行了5项专题研究,确定了换流站采用户内直流场结构型式、换流站设备地基采用振冲碎石桩处理、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防风固沙处理措施等。
高原天气变幻莫测
建设过程中
设计组共申请专利40项
获得授权1项
完成专著1部
发表科技论文22篇
为工程成功投运和可靠运行
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
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的建设
实现了西藏和西北电网联网
结束了西藏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
西藏地区丰水期的富余电力电量
经青藏联网工程送入西北大电网
参与全国范围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保障了西藏电网的安全运行
为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