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王洛宾的那首《达坂城的姑娘》,可能中国99%的人不知道这座小城的存在。到吐鲁番旅游经过达坂城时,导游会介绍当地的“三歪”:老汉的胡子歪;姑娘的裙子歪;地上长的树歪,这都是风的作用。千百年以来,怒号的风带给人们的只有不便与灾害,达坂城看不到什么发展前景。
直到1985年的秋天。
在新疆水利厅已工作27年、从事水电站设计的王文启,走进了北京的国家水电部的大门。副部长杨振怀接见了他,问他愿不愿意推广风力发电。王文启说:“如果组织需要,我就干!”而那年距离他法定退休,只剩6年。
上世纪80年代初,王文启开始接触风电,为牧区个别地方解决用电问题,是“小打小闹”似的探索。但显然他的动静引起了领导的注意。
就这样,王文启带领一些年轻人,开始了风力发电探索,有人讥讽他“想干月球上的事情”。
同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黄宝璋和新疆水利厅厅长考察时问他:“在新疆干风电能不能干成?”
王文启说,“能干成!但我有两个建议,一是在我没有干成风电之前,不能撤我!”
“二是给我50万美元,我要购买设备,建风电试验站。如果干不成,你们领导打我一个人的屁股。”
厅长听完不吱声,是黄副主席答应了他。此后,王文启拉开了达坂城风区风电试验开发的序幕。
1986年11月,丹麦两台风机运抵柴窝堡,王文启带领学生竖起了两台“大风车”,1987年元旦正式投产发电。
“从零到一”实现了,但下一步的学习该怎么办?请个“洋拐棍”吧!王文启想起了出国考察时认识的一位洋教授,短暂考察以后,洋教授认为这儿是“世界上少有的风能富矿”,于是回国后在国际能源杂志上写了一篇《新疆达坂城──中国的加利福尼亚?》,公布了柴窝堡风电试验场“惊人”的运行数据,引起世界风电界的广泛关注。
在北京举办的新能源展览会上,王文启遇到了后来的世界第一风电巨头——丹麦维斯塔斯(Vestas)中国区销售经理,这位经理问他是否愿意扩大风电场规模,他说当然愿意。于是这位经理立即开始在丹麦使馆和中国外经贸部中间积极牵线。
1987年,丹麦专家来到达坂城考察,一瞅见歪着长的树就大喊“Stop!Stop!”一边照相一边夸,这儿的风能资源真好!也正因为这次考察,原本丹麦对中国购机的35年无息贷款,变成了320万美元的无偿捐赠。
王文启用这些钱采购了13台机组设备,还有一台法国75吨吊车,以及对中方人员的技术培训。而总装机2050千瓦的新疆达坂城风电场,一举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风电场。
事后看,那些只是丹麦人白送的“试用装”小样,他们更在意之后借此打开的中国风电销售市场。
但王文启也不是吃素的,他早就留了个心眼:“在做这个项目时,我就考虑到了国产化问题,能做的部件就不进口。”他没有选定一家采购商,而是在两家外企间来回拉锯,看哪一家能答应他“我不进口你的塔筒,你把塔筒的图纸给我,我在中国自己制造”的要求,最终果然成功。
“选择两家制造商的机组,除了谈判需要,也是为了比较和鉴别,为机组国产化奠定基础。”从那以后,国家计委就下发文件,要求风电开发企业不再从国外进口塔筒(风车杆),原因很简单,新疆电力局能做到的事情,其他单位同样可以做到。王文启创造了塔筒国产化的历史。
搞定了外国人,回过头来王文启却陷入了内部权力斗争的漩涡。
水利厅领导本就对风电并网发电没有信心,王文启却一再坚持扩大风电场规模,甚至放话说水利厅要是不想支持,我连人带设备划归到新疆电力局好了——此举直接激怒了水利厅领导。
于是等他“一干成风电”,他在水利厅的所有职位全部被“一撤到底”。“那时我的态度也很坚决,宁可被‘扫地出门’,也要坚持自己的风电技术选择。”但这位执拗老人的风电之路越走越坎坷。
在辗转到新疆电力局继续风电事业之后,1997年,他代表电力局,跟维斯塔斯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好不容易谈成了双方成立合资公司,由维斯塔斯提供技术,在新疆生产风电机组。摆明了王文启就是要在本土跟洋人“偷师学艺”。结果双方签字画押的时候,电力局局长离任,新局长不认前任的成果,合资公司不办了,只买设备。
66岁的王文启跟新局长大吵一架,胳膊拧不过大腿,于是他当晚决定退休。退休之后他还不死心,说“没有国产化就没有度电成本下降,我的余生只为风电设备的国产化啦!”
离开电力局后,他先后跑到南高齿、上海玻璃钢研究所、南澳振能、龙源电力、华能重工等多家企业商讨联合制造风电机组的事情。结果所有这些企业都没有跟他一起,把整机国产化的事业搞下去。风电不比光伏,很多国企老板不感兴趣,是看不到大的市场前景,而风电制造又需要花大钱,不愿意冒险。
每一次,不是拍板“决定搞事”的人走了,就是大老板自己根本没下定决心。“哎!做不成,那就走吧!”王文启一声叹息,接着又一声叹息。
但也有例外。大连重工,也就是后来退市的中国第一——华锐风电的前身。
王文启在大连重工的车间溜达一圈以后,说:“(风电这事)你们能干!”韩俊良——后来的华锐董事长,当时还是大连重工起重设计院的院长,王文启对他说:“其实干与不干也就是十分钟就能决定的事情。你有没有支配钱的权力?你要是弄不来钱,那也瞎耽误工夫了,我的人生已经倒计时了。”
韩问:“你要多少钱?”“2000万到3000万,先买台风电机组,你得培养人呀!”“有钱。说干就干!”
在王文启的支持下,2004年,华锐风电率先引进了德国1.5兆瓦(MW)机组生产技术,在那个风机功率还用千瓦(kW)计算的年代,迅速领先国内对手。
王文启帮韩俊良一次性从德国人手里买断了技术。后来,王文启建议华锐搞自主研发,只是那时的华锐接到了太多的订单,“那你们忙吧,赶紧赚你们的钱!”
就在这个空当,广东明阳风电——后来中国第三的明阳智能找到了他,他又介入了;国电联合动力、太原重工都来找他,老人每次都有求必应。
“我得和年轻人一起想问题,多想问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
可是王文启毕竟80岁的人了,他还梦想着能在有生之年支持自主研发的整机制造商——如果中国的整机制造商能自己设计风电机组,“中国的风电设备国产化就彻底了。”
他把自己毕生的智慧、经验和精力无私贡献给了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一如既往地奔走四方,活跃在那些最需要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