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逐梦,大江安澜。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是万里长江的“咽喉”。1956年,毛泽东在长江再度中流击水后有感而发,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从武汉上溯约500千米,伟人的梦想已经变成现实。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1日公布,三峡工程日前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三峡输变电工程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三峡电站发出的电能够“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
大坝锁江,高塔耸天。一排排电缆在铁塔的牵引下,以大坝为起点,逶迤着伸向四面八方。通过三峡输变电系统,三峡水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大电网。同时,该工程还引领我国输变电工程建设和设备制造技术整体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促进区域电网互联
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1995年,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了三峡输变电工程系统设计方案。以1997年500千伏长寿—万县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为标志,三峡输变电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2011年全部建成投产。
三峡输变电工程包括91个单项工程、相关二次系统工程及三峡地下电站送出等收尾项目,共有交流线路7280千米、交流变电容量2275万千伏安,直流线路4913千米、直流换流站容量2400万千瓦,供电范围包括九省两直辖市共182万平方千米,惠及人口近7亿人。
三峡水电从一开始就担负着解危救困的角色。
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下闸蓄水135米。一个月后,三峡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当时正是全国电力紧缺的关口,拉闸限电使华东电网、华中电网、南方电网一度告急。在这关键时刻,三峡水电发挥了重要作用,缓解了当时的用电危机。
三峡—常州直流输电工程建起了一条跨越千山万水的能源通道,将长江之水化作上海用电的“及时雨”。
2004年夏季用电高峰到来之前,三广直流输电工程又及时地把300万千瓦的三峡电力送往广东,对保证广东电网安全和电力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峡输变电系统的腾挪能力不止于此。在华中,它形成了以湖北环网为核心,辐射河南、湖南、江西的500千伏主网架。同时,它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向西,建成500千伏万龙双回线路,连接川渝电网和华中四省电网;向东,通过三常、三沪直流输电工程,形成送电华东的输电通道,加强了华中、华东直流电网联网;向南,通过三广直流输电工程,形成了送电广东的输电通道,实现了华中电网和南方电网异步联网;向北,建设500千伏辛嘉交流工程,实现了华中电网和华北电网同步联网;向西北,灵宝背靠背直流工程实现了华中和西北直流电网联网。
三峡输变电工程充分发挥了电网互联的安全、规模效益和互为备用效益,对建立全国电网合理格局具有示范作用。同时,通过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一个更大范围内的能源资源交易平台初步形成,为推动全国范围的电力市场建设和电力交易、进一步优化配置能源与市场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数据表明,从2003年至今年10月底,三峡输变电工程累计输送三峡上网电量超1.3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3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69亿吨。
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
装备制造跨越式发展
在三峡水电机组制造之前,国内厂家不具备32万千瓦以上水电机组的制造能力。
1989年,为三峡工程“探路”的±500千伏葛洲坝—上海直流输电工程单极投运时,所用的设备全部都是进口设备,国产化率为零。2003年,三峡龙泉换流站设备国产化率达到30%。2011年,团林换流站全站设备实现了100%国产化。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国电力装备制造业水平不断升级。
作为三峡输变电工程项目法人,国家电网公司努力推进电力装备跨越发展。国内容量最大的万县变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国产化设备顺利投产,国内首条同塔六分裂线路政平—宜兴线路投运……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手段,公司持续推动国产装备水平提高。除龙政芜湖大跨越,三峡输变电工程中的其他大跨越全部采用了国产大跨越导线及配套金具。
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管理,三峡输变电工程创造了多项纪录——
双河—南阳500千伏送电线路工程开创了海拉瓦技术在中国应用的先河。
灵宝背靠背换流站工程控制保护系统联合功能及性能测试开创了国内直流输电工程的多个“第一”:第一个在全数字模拟环境下进行的测试,第一个在现场之外进行的集成所有相关二次厂家设备的测试……
三常直流输电工程中的芜湖大跨越,塔高229米,是当时亚洲第一高塔,两主塔间距离1300多米,创造了亚洲输变电工程长距离放线的纪录。
三沪工程华新换流站的500千伏交流配电装置首次采用了户内封闭式组合电器(GIS)方案,较大地减少了征地面积。
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汪啸风认为,三峡工程之所以能够实现预期目标,成为世界瞩目的一流工程,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自主创新,坚持以大型工程为载体、大型企业为主导,通过市场竞争手段,引进消化吸收重大装备技术后再创新,从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和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多措并举绿色发展
环保理念贯彻始终
三峡输变电工程本身是一项环保工程。一座三峡水电站相当于7座26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可节约燃煤5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亿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约1万吨、氮氧化合物约37万吨以及大量的工业废物,对减轻环境污染有巨大的作用。
2015年通过的《长江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输变电工程验收报告》中明确表示,该工程在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研发低噪音设备、大截面导线等设备,有效改善电磁环境指标,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国家电网公司正确把握环保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实施,按照“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的原则,研究制定了《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环保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晰环境保护的职责。
为了协调好建设项目与周边居民的关系,建设者们做好新改扩建项目增容减污、增产节能,并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做好环保配套工程。工程还非常注重科技手段的应用,在工程实践中重点应用紧凑型输电技术、同塔多回输电技术、高低腿技术、线路高跨技术、海拉瓦技术等科技创新手段,努力建设节约工程、环保工程。
环保意识的提高源于环保教育培训工作。工程建设项目部把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计划,开展全员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和环保竞赛活动;组织全员学习工程项目环评报告及环评批复文件,了解环境敏感点情况;严格按照环评要求和有关标准建设,落实环保措施,倡导绿色施工;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环保意识,防止和尽量减少造成噪声扰民、植被破坏等环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