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很多朋友问:综合能源服务有没有新的商业模式?
对于商业模式,我们不宜过于简化的理解,商业模式包含了认知、产品、营销、组织四个层面复杂的业务逻辑。不是类似一个技术产品这样可以一眼看清的。
海底捞的商业模式就是如此,选择人流较大地段边缘的低租金场所,并把节约的租金大部分用于激励员工的工资,鼓励员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海底捞的师傅带徒弟,徒弟可以自己去当店长,师傅可以拿徒弟店的分红,但要求是徒弟店的考核达A,师傅店的考核指标也达A。这就避免了师傅认为可以不努力就能拿分红,也是为了保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
这些错综复杂的业务逻辑设计,保证海底捞快速扩张,也确保同一化的服务质量。作为业务模式比较透明的火锅店,没有第二家企业能真正复制海底捞的模式,所谓“海底捞你学不会”,但是也有大渝火锅、川味观、澳门豆捞这样的其他的细分业态存在。
综合能源也是一样的,虽然看上去类似,但是在认知、产品、营销、组织四个层面,也将出现巨大的差距。
这就是为啥大家都在问“有什么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学”,产业的创新,更多的是“老的产业、新的商业”,真正的商业创新是在你看不到的很多细节。
你看到的只是一家火锅店,但是背后深层次的复杂业务设计,才构成了商业模式的最大护城河。
个人认为优秀的商业模式,就是能够构建足够的护城河,而且能不断持续优化商业价值。很多综合能源公司目前的护城河是资源,主要是人脉资源,人脉资源是会用尽的,而且人脉资源大多数是具有地域性的。
优秀商业模式的护城河,是认知+产品+营销+组织,而且有一项是别人无法企及的。把资源变成不可复制的商业竞争力,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
海底捞的护城河,几乎无法复制的那个是“组织模式”。
上面这部分,主要是在单个企业层面分析,为什么大家看不到商业模式的核心。因为是在看不到的细分品类模式和精细化组织业态创新,这将是很难模仿的竞争力。
当然就更宏观的产业生态层面而言,个人认为新的商业模式没有大规模出现,是因为产业生态复杂度不够。
举个例子,为什么很多小众的产品或者服务,只能存在于一线大城市。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城市人多,而是因为一线城市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密集交互,导致商业复杂度比二线城市高一个数量级,上升了一个维度。
复杂度高一个维度,可以容纳的新产业模式就多一个数量级,这才是核心。
综合能源目前以项目投资为主,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就基本结束了。这个复杂度不足以支撑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就像万达广场的商业生态复杂度,和淘宝的生态复杂度,淘宝出现新的细分商业模式的可能性高很多。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一种内聚复杂度提升导致的“量变引起质变”,是一种生化+裂变反应。
核心要素:第一必须是开放式系统,能有效对抗耗散效应带来的熵增。第二必须是内在有机变化的,就是1+1=2的平方,类似这种指数型正反馈,而不是线性的1+1=2。
而综合能源目前的业态,某些项目甚至不是1+1=2,而是零和博弈。
这么个玩法,怎么可能有新商业模式呢。
需要达到这种裂变生态复杂度,其临界质量其实可以非常小。新的复杂产业生态,一开始和数量规模关系不大——淘宝一开始是做二手数码产品中介服务的,就是类似一个小BBS。当时比淘宝大的网站多很多,比如8848、瀛海威、搜狐。但是淘宝因为内聚的生态复杂度足够,所以就可以快速裂变。
很多大能源企业,习惯了玩大项目,追求大面子,忽视了生态复杂度这个关键要素,追求面越大,资源越分散,越难以形成内聚的裂变效应,达不到生态复杂度提升的那个临界质量。
所以《从0到1》这本书总结了,互联网企业必须选择足够小的利基市场,形成垄断,并且实现快速裂变。
大企业还有一点是非常不利于创新的,那就是追求低维度的熵减。企业喜欢把班组KPI考核到极限,认为这就是一种最优的有序。
其实高维度的有序,本质是企业需要进化并且适应新的环境。而进化的本质,是一种低维度的,大自然刻意的熵增。
如果没有低维度的基因突变,高维的生物体是不可能进化的。很多时候我们把基因的无序突变看成无比可怕的事情,因为癌症是基因突变的一种结果,自然界99%的基因突变都是被淘汰的,但是如果没有这99%的混乱,是不可能有那1%的适应性进化的。
用低维度的刻意混乱(熵增),换取高维度的适应性进化(熵减),这是自然进化的逻辑,也是企业发展的逻辑,如果把所有维度的熵都限制在很低的水平,企业停止进化,自然是被淘汰的(企业维度熵增到极大值,但是产业维度是一种熵减的进化)。
这才是“创新者的囧境”的第一性原理吧,大企业无法容忍低维度的混乱,而自然的自发性秩序,隐藏在看似混乱的低维度中——单只蚂蚁是非常混乱的,KPI很差,但是整个蚁群的自发性智慧是很高的。
综合能源业务如果按照完全的规划去做,那就是一种低维度的有序,而高维度是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的,只有用新的业务管理逻辑,允许尝试、允许混乱的突变,可能新的商业模式才会出现,但可能就是1%。
我认为这就是综合能源商业模式创新的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