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是:移动基站自动休眠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未来不应该只是晚上时段进入休眠,应该探索全天候智能省电模式,没有客户即时休眠,客户来了即时唤醒。
关于国内5G的发展,一直争议不断,尤其是5G基站的功耗问题,以及运营商为解决此问题采取的措施,不同程度受到部分行业认识乃至普通用户的质疑。
运营商为解决5G基站功耗问题,降低5G电费,主要采取三种办法:
第一种,5G削峰填谷基站。
所谓的削峰填谷基站主要是通过在用电低谷时段储存能源,在高峰时段使用储存的能源为5G基站供电,据测算单基站将节省用电费用20%,据说这种5G基站电力供应智能削峰填谷方案每年仅一个基站就可以节省电费1.38万元。
这个削峰填谷看起来是不错的,但是这样的说法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宣传的技术,而无法大规模地进行推广。
5G基站的耗电,如果要储存起来,是需要机房建设大规模的电池组的,而要满足电费的高峰段使用电池供电,这样的做法对于电池本身的损害是极大的。蓄电池也是有工作寿命的,这种频繁的充电和放电,原本可以使用几年的电池组的工作寿命也将大大地降低。
运营商机房对于电池组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按照不同的机房,要求在断电的时候电池组可以维持若干小时的供电,假设这样的频繁使用电池供电,毫无疑问的是机房的电池组的更换频率将会大大的增加。
要知道在原来的供电条件下,一般来说市电的断电并不是经常发生的,机房里的电池组大部分的时间其实是作为备用,而不是处于工作状态的。
这样的技术使用起来,或许一年节省的电费,还不够机房电池更换的费用。现在负责机房电池维护的是中国铁塔,中国铁塔会第一个反对这样的技术。
第二种,调降电费定向支持。
有个情况很有意思,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5G电费问题会从一个行业内小众问题变成一个公众热议的社会问题?我认为这里面可能有运营商故意引导的因素。
那为什么运营商要去引导这个呢?我猜想,运营商想通过更广泛的社会压力来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议价空间,相信不光是面向公众,高层道路运营商估计也没少走。
而事实证明,这一招是有效果的,在5G大建设的背景下,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视5G的电费问题,都纷纷出台政策,要求降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用电成本,比如,对符合条件的5G基站实施电力直接交易;比如,优化5G设施电力供应申请审批流程,组织推进具备条件的5G基站转供电改直供电工程。
但降低电费的空间始终是有限的,毕竟5G的耗电量摆在这,随着基站规模的增加,耗电量会指数级增加,降低电费单价只能算是治标不治本,问题的关键在于——5G基站怎么才能省电?!
第三:AAU深度休眠以降低5G基站能耗。
为了解决省电的问题,最开始的策略是"建成即关机",这是最省电的,但这个很影响不好,一方面5G基站发挥不出价值,另一方面哪怕关机资产也是会折旧贬值的,更关键的是用户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后来运营商优化了这个策略,不再硬性地关机,而采取了更高级的玩法——AAU深度休眠,以此降低5G基站能耗。具体的做法就是——利用5G智能基站,在晚上没有用户或者是极少用户时,就会自动关停或者减少容量,关断大部分有源设备的供电,进入到休眠状态中,以进一步降低5G基站功耗。
对于运营商的这个策略,同样不乏质疑声,比如,有人就提出,当前国内5G用户已经超1亿户,这部分用户交了5G套餐的钱,但由于运营商的"5G基站休眠策略"却不能正常使用5G网络服务,这无异于侵害了用户的正当权益。
从逻辑上看,这些言论确实有其道理,我花了5G套餐的价格,结果给我提供4G服务,这确实是违背了合同的契约精神,这道理到哪都讲不通。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在于,5G基站自动休眠到底会不会影响5G用户的业务正常使用?!事实上,根据联通董事长的说法,"(休眠中的5G基站)在有用户接入时,就会自动打开5G基站,并不会影响用户使用。"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移动基站自动休眠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未来不应该只是晚上时段进入休眠,应该探索全天候智能省电模式,没有客户即时休眠,客户来了即时唤醒。
最后,重申一下我的观点,我支持5G基站自动休眠节省功耗,没有客户还全功率发射,这才是真正的劳民伤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