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热电企业到了地方,苦于找不到对应的热用户;部分地区有很多热负荷,却为找不到热源而烦恼。供热能力受限,也与热电联产规划及其执行不足有关。
热电有其优势,但也不能一味打着“低碳”旗号,发展低效或搁置资产。电、热需求是米,装机容量是水,新建相当于加水。米还是那么多,若不合理考虑,只会让“粥”变得更稀。
近日,山东省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据记者了解,煤电转型升级将是山东下一步电力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围绕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热电联产提升和节能环保改造的相关专题研究已经展开。
“未来,热电联产将成为山东煤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热电设计院院长刘博透露,山东已明确,将对部分30万千瓦以上大机组进行供暖改造,共计3000万千瓦装机,新增供暖面积1.5亿平方米。“此外,各地市均要拿出热电联产规划,共同促进热电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除山东以外,全国目前已有24个省累计将279个火电相关项目列入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基本都是在建和拟建的垃圾发电及热电联产、燃气发电及热电联产、燃煤发电及热电联产项目等。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纯发电项目空间收窄,热电联产已成火电发展的趋势,而其科学高效发展,依然待解。
优化火电结构的重要方向
刘博介绍,截至2019年底,山东共有燃煤热电企业331家,总装机量达8202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总量的60%左右,其中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热电机组约5000万千瓦。“这些热电机组的年发电量为3695.2亿千瓦时,年供热量为12.86亿吉焦,覆盖供暖面积12.48亿平米。”
“无论从提质增效,还是减压煤炭的角度,热电对山东这样的能耗、用煤大省来说作用重大。而山东的转型升级问题,又是全国能源转型的'缩小版',在环保要求不断提升、重点控制碳排放的背景下,清洁高效利用和低碳化是火电行业发展趋势和投资建设的主旋律。”刘博称,综合上述现实,热电成为山东煤电升级的首选措施之一。
实际上,鼓励发展热电并非山东一地的选择。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提前两年完成超低排放及节能改造总量目标任务。现役机组的经济节能降耗潜力较小,煤电“再清洁”空间越来越有限,且为实现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国际承诺,煤电同时面临碳减排的新挑战。近期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也明确:“能源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清洁、安全、高效火力发电以及相关技术,提高能效,降低污染物排放,优化火力发电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和热电煤气多联供等。”
例如,甘肃省工信厅近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20年电力运行调节工作的意见》提出,不断完善火电最小方式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热电联产管理规定,严格核定“以热定电”优先发电量及机组最小开机方式,建立“以热定电”优先发电计划指标动态调整管理机制等要求。此外,山西、河北等地也先后明确,发挥热电联产机组在清洁取暖中的主要作用。
热电实际利用不够充分
多位专家表示,热电联产本质是一种分布式能源,通过多联供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其优势在于综合能效。但目前,对热电项目的实际利用并不充分。
“热电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离不开一套完整的规划设计。国家层面已有《热电联产管理办法》作为指导,但在很多地区,热电项目并未与当地的城市总体规划、能源发展规划、热力规划有效衔接,影响了其实际发展。”刘博表示。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进一步称,电、热的管理分别归口能源部门、地方市政,就热电联产本身而言,热源、热负荷及热网须协同发展,不能只交由某一部门。然而,热、电管理之间长期存在屏障,相关部门尚未做好协调。“比如,大型发电厂通过开拓热源市场,可在短期内提高收益。部分企业就想借助热源,多争取一些利用小时数或项目核准,实际真正供不了多少热,资源被白白浪费。”
一位热力行业专家向记者证实,越来越多的地区将热电联产作为主力热源,但各地对供热能力的挖潜不一。“我们曾对北方某集团20万千瓦以上机组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其中仅有6%的机组达到最大供热能力,热电联产热量产出仅为可产出量的44%,待开发供热潜力竟高达约3000万千瓦。这不是个例,就连五大发电集团的不少机组也存在类似问题。”
刘博又称,多地集中面临“缺热不缺电”情况,缺热主要指供热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有些热电企业到了地方,苦于找不到对应的热用户;部分地区有很多热负荷,却为找不到热源而烦恼。供热能力受限,也与热电联产规划及其执行不足有关。”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提出,由于对技术的把握尺度、宽严不一,部分地区存在机组选型不合理问题,导致背压与抽凝机组配置失调,与节能减排要求不相符。“本质上看,涉及热电厂与用能市场的匹配问题,亟待进一步明确。”上述热力专家称。
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作为火电清洁高效利用和低碳化的有效途径,热电如何取得更好发展?
在刘博看来,未来占据煤电机组大头的就是热电,应该沿着以热电为核心的综合能源供应商方向进一步科学发展。“既要关注大批现有机组的关停淘汰,也要合理规划新建项目的核准。探讨热电'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说到底是涉及煤电在'十四五'期间定位的大问题。”
袁家海表示,煤价波动、机组利用率下降、环保投入加大等因素,致使煤电各样出现大面积亏损,资产搁浅风险加重,设计适合不同功能定位煤电机组的市场机制和商业盈利模式,有助于煤电深度调整、平稳过渡。热电作为一种高效、节能方式,可改善现有机组的运行管理水平,帮助企业提升盈利能力。但同时,也要切实根据不同地区的供需状况及主要矛盾、煤电机组装机规模预期、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替代潜力、灵活性改造要求与电源结构优化潜力等,结合煤电机组自身特性作出差异化决策,避免“一刀切”。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各地纷纷扩大投资以稳定经济,不排除带动一批新的煤电项目进入规划、建设高潮。特别是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很有可能将发展煤电作为煤炭利用的可持续方式,这一高潮什么时候来、究竟来多少,大家都很关注。”袁家海表示,在此情况下,更应谨慎发展煤电,优化存量、严控增量。
“若具备条件,开展燃煤机组热电联产改造是一件好事。但在城市热网覆盖区域基本实现供热清洁化,农村实施分散式清洁取暖,以及工业用热的规模、增量空间有限等情况下,燃煤热电联产的更多应用场景到底在哪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涛称,热电有其优势,但也不能一味打着“低碳”旗号,发展低效或搁置资产。“电、热需求是米,装机容量是水,新建相当于加水。米还是那么多,若不合理考虑,只会让'粥'变得更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