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8岁的余圣楼是国网闽清供电公司的一名退休干部,经历了
闽清小水电繁荣发展历程。
余圣楼回忆起当时闽清县的用电窘境时说:“那时候电力严重不足。闽清城关的化肥、瓷砖、炼铁、造纸等工业是当时的用电大头,用电高峰时期只能‘停三送二’,居民用电每家每户只允许安装一只5瓦的灯泡。”
70年代初,闽清县属三港溪三级水电站上马运行,许多乡镇相继建成40到250千瓦不等的
小水电站,全县装机容量超过1万千瓦,居全省第二位。
“水电受季节性影响大,枯水期电压不稳,冰箱、电视这种电器根本无法使用,连灯泡都是时暗时明。”为解决飞速发展的工农业生产需求,当时在县电力总站工作的余圣楼向县政府提出了并入省电网的想法。
“没有大型运输机械,只能用人力、走板、滚轮、平板车在石头路上运输变压器。”余圣楼回忆,闽清山多路陡,为了顺利运输变压器,只能先把内部的绝缘油放光,在下面放枕木作为支撑,前拉后推才将变压器拖过去。
1984年12月,闽清宝丰水电站投产。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1970年,闽清县第一座35千伏城关变电站竣工投产,建设全长19公里的35千伏大梅输电线路从闽侯县大目溪水电站引进电力,当时安装主变一台,容量1800千伏安,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缺电的状况,并使得全县小水电联网成为了可能。接着三港溪、店前、前坂、梅城等35千伏变电站陆续投运。乡镇电管站开始联网,实行统一指挥、调度,做到综合平衡,安全经济,满发多供。
1986年7月,梅城变电站为80年代末县域内规模最大的变电站。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1983年,闽清列入全国100个、全省1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至1987年,全县有水电站173座,装机容量接近3万千瓦,达到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初级标准,为福建省第四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的县,取得了发电量、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个翻番的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