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群山起伏,雨量充沛,溪流密布,“多山林、陂池、苑囿之利。”是以,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永春县全县236个行政村中,122个村有水电站,70%以上电站是村集体管理,平均一个村年水电收入20万元,曾被誉为“全国小水电的一面红旗”。
永春县有电历史悠久
永春很早有电。《泉州水利志》记载,1927年,永春桂洋村人林妙庆从上海购回一台5千瓦汽油发电机组。1929年,这个发电机组被移至该村水尾下岸利用水车带动发电,成为泉州第一座
小水电站。此后,永春人陆续办起4个水电站,装机44千瓦,那时的小水电时发时停,实际发电15千瓦,年发电量不足1万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后,永春人民利用县域群山起伏、雨量充沛、溪流密布的优势,用丰富水力资源因陋就简,兴建一座又一座水力水电站,日间用以带动水碓、水磨进行粮副产品加工,夜间发电供照明。到了1956年夏天,永春湖洋农业生产合作社自筹资金,组织本地能工巧匠,在湖洋溪畔兴建了一座装机容量20千瓦的曙光水电站,带动整个泉州掀起一个群众性的办电热潮。
1966年6月,《人民日报》以“永春县农村普遍建起水电站”为题专题报道泉州小水电站发展。1969年,《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了《自力更生办电,福建省永春县大办山区小型电站的调查》,泉州小水电建设逐渐影响到全国。
此后,永春县打破独家办电的格局,实行多种办电模式,调动各方办电积极性,出现了县、乡、村、侨办、中外合资、个人集股等13种办电模式。1983年9月26日,永春县最大的水电站——横口电站第一期工程建成发电。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永春县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
小水电接入大电网成大势所趋
为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1998年,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启动了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福建公司还投入1.13亿元资金对永春县农网进行改造,全省投入改造资金达74亿元,提高了小水电的联网和送出能力。
以永春的一都镇为例,该镇共有小水电站20余座,总装机容量达到8000千瓦,永春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了古格变电站,解决了小水电上网问题。2008年,永春县电力公司投入200多万元对全县200多座小水电站的线路进行维护、改造。
2006年1月1日,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福建省电力公司提出实施小水电上省网工程,专门为小水电服务。
科技创新也为小水电发展再拓空间。2007年9月,以泉州公司为主研发的“全国首套地区级水调自动化系统”为核心的小水电优化管理模式,获得全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小水电良性绿色发展领跑全国
岁月流淌,曾经的小水电快速成长,解决了农村缺电问题,而随着理念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电网日益强大,小水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15年,以永春县为试点,泉州市推进小水电站退出试点工作,对老旧水电站分类实施“限制、改造、退出”,退出小水电15座、转型3座。新时期,小水电如何定位,决定着小水电的未来。
在这一点上,永春县推广小水电绿色转型,促进小水电良性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小水电站在保护生态、促进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福祉、推动脱贫攻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永春县一方面对湖洋溪流域龙门滩三级、湖洋、龙山、垵口、龙门滩四级等五座电站严格执行最小生态下泄流量要求,安装下泄流量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省环保厅联网,将生态流量达标情况纳入辖区县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保证河道常年流水畅通。另一方面按园林设计要求,对厂区、库区进行规划绿化,电站树木郁郁葱葱,绿荫成林,常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如今,走进永春县桃联、桃源水电站,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小水电站厂房经过一番“装扮”,变身为一家内设咖啡馆、书吧、茶舍的“6982馆”。厂房内,原始墙面、调速器、原水电站设备等作为装饰物件都保持了原貌,文艺中又透着“工业风”,游人流连其中。
永春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姚海兰告诉记者,小水电站改建咖啡馆,初衷是“承载历史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改建时保留了原来小水电站的一部分机械设备,让每位顾客都可以感受到水电站的文化。”
2018年4月,福建省泉州市总结推广永春小水电退出成功经验,出台了《泉州市小水电退出三年行动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退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对生态影响重大的小水电站83座、装机容量16319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