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河南高峰大负荷时段存在约390万千瓦的供电缺口,安徽电力平衡存在270万千瓦缺口,山东用电高峰存在500万千瓦左右的供电缺口,河北南部度夏期间电力平衡缺口约400万千瓦……随着华北、华中各地相继进入迎峰度夏,纷纷对今夏可能出现的供电缺口进行了预测。其中,仅
华北电网最大电力供应缺口可能达1050万千瓦,且电力平衡难度前所未有。对此,各地积极应对,采取电力需求侧响应、鼓励储能项目、积极争取省外支援等措施,努力保障电力供需平衡。
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偏紧
供需形势较前两年紧张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夏全国大部气温总体偏高;全国来水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交错性降水导致的闷湿天气或加重炎热感受。考虑今冬气温与常年相当,预计全年降温采暖用电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0.8%;若出现大范围、长时间极端高温,预计降温采暖用电将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5%。
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部分地区电力供需偏紧、供需形势较前两年紧张,在迎峰度夏高峰时段存在电力缺口。分区域看,华北、华中、华东电力供需偏紧,部分省份高峰时段需要采取错避峰措施;南方区域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应富余。其中,在能源输出大省送电能力有限、区外净受电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华北区域电力平衡难度前所未有。
对此,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此前召开的2019年迎峰度夏电视电话会议指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迎峰度夏形势复杂严峻,面临更高要求和挑战:电力供需形势不容乐观,防汛防灾形势较为严峻,电网运行安全压力大,设备运维保障任务艰巨,人身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网络安全防护面临挑战,服务工作要求更高。对此,该公司将全力抓好迎峰度夏工作组织、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电力平稳有序供应、加强设备运维管理、确保人身安全、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做好优质服务及做好防汛和应急等工作。
南方区域,南网日前召开了2019年防灾减灾及迎峰度夏工作推进视频会,该公司总经理曹志安强调,要瞄准“保安全、保民生、保消纳”的目标,狠抓迎峰度夏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全力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全力做好电力有序供应,全力消纳西部富余水电,彻底扭转人身事故多发局面,全面提升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同时,要突出做好“灾前防”、科学做好“灾中守”、统筹开展“灾后抢”,确保持之以恒提升公司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采取市场手段引导
供需平衡效果更好
面对电力供需的严峻形势,各地纷纷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根据河南省发改委下发的《关于2019年开展电力需求响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电力供需紧张的地区开展电力需求响应;天津电力将推进供电工程建设,优化检修安排,并超前组织工业企业主动错峰用电,让电于民,做好应对措施;安徽电力积极向国网华东分部和兄弟省市争取受进电力,并按照四级共400万千瓦下达了有序用电错避峰方案;四川电力将积极协调,采取削减水电外送、工业负荷错避峰等措施,保证电力有序供应。
国网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我国电力主要是时段性短缺,仅靠加大电网投资是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加强需求侧管理成为削峰填谷的重要手段。”与错避峰、有序用电、限电等措施相比,电力需求响应是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增加负荷调控能力,引导用户削峰填谷,努力维护正常的用电秩序。
“电力需求响应不是强制性地命令用户降负荷,而是预计到某天某个时段电力供需紧张,电力公司就给用户发信号通知在该时段需把负荷调低多少。到时我们会监测有哪些用户在收到信号后把负荷调了下来,进行计量,然后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进行补偿。希望通过这种市场化方式,让用户自愿、主动地把负荷降下来。”上述人士解释。
今年电力需求增速5-6%
未来保障电力平衡是关键
6月29日,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的“2019年第一批基础研究年度报告发布会”透露,2018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从前几年的总体宽松已转为总体平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创2012年以来新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电能替代力度加大是用电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预计2019年电力需求增长将趋缓,增速位于5%-6%区间概率最大。
展望“十四五”,国网能源院董事长(院长)张运洲表示,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为4%-5%,电力弹性系数小于1,电力负荷峰谷差将持续加大,冬季采暖范围扩大将导致冬季用电峰值上升较快,夏季日负荷双峰特征会更加明显,我国东中部区域电力供需平衡将面临较大压力。
“相对于电量平衡,未来电力平衡是关键问题,电力平衡和对其他电源的调节补偿需求决定了煤电在电力系统中仍将继续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张运洲表示。
此外,一些地区已在积极部署相关举措,力保电力平衡。如山东要求建立、完善优先发电制度,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由电网保障消纳,开展核电机组调峰试点,探索核电在满足电网安全和调峰需要的前提下的消纳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弃风、弃光电量。同时,推动电力系统灵活性改造,鼓励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套建设储能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