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解决风、光、水电消纳问题正式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
在能源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今天,
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再次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
消纳情况逐年改善
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
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弃风电量277亿千瓦时,全国平均弃风率7%,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弃光电量54.9亿千瓦时,全国平均弃光率3%,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弃水电量约691亿千瓦时,在来水好于2017年的情况下,全国平均水能利用率达到95%左右。
可再生能源弃电的逐年改善是如何做到的?能否有效持续呢?
“首先,限批力度加大,限制了弃风、弃光严重地区的发展速度。”谈到弃电率的下降,全国政协委员、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的第一反应就是,限制开发建设起到的关键作用。
从2016年7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建立监测预警机制促进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至今,国家能源局已连续4年对风电投资监测预警结果进行公开发布,对于弃风率较高、年利用小时数偏低、调节电源装机较差的地区采取限制核准、限制建设的手段。同样,2017年开始,在国家层面,对于光伏电站市场开发环境监测评价体系也正式建立。部分省份也针对省内项目开展预警。一系列调控措施,从源头上规范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建设。
避免一哄而上、无序建设的同时,在电力调度层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企业管理协会秘书长全生明坦言,为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纳,近两年国家电网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措施。“先行调度,如何和电站结算、什么时候结算等因素都暂且不考虑,先把可再生能源消纳调度了再说。通过这样的方法,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才达到目前的水平,但这根本不可持续。”
症结指向省间壁垒
非常规手段固然难以持续,那么,一直以来,困扰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症结究竟所在何处呢?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直言,可再生能源消纳最主要的难题在于省间壁垒。早在2017年,舒印彪就曾公开表示,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以就地消纳为主,缺乏跨省、跨区输电的市场机制,省间壁垒造成的弃电量占总弃电量的40%以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及如何改善弃电,舒印彪依旧指出,打破省间壁垒仍需继续努力。对此,全生明深有同感:“但如果单纯依靠电网的力量省间壁垒是很难打破的,必须从制度从面着手推进配额制的落地。”
全生明进一步指出,在配额制的实施过程中,要压实各省主体责任。“以各省级行政区域为主体,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指标的测算和确定、配额完成量的核算和考核。省内也要细化责任和分工。例如,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组织本省配额落实,并开展对市场主体的考核;各类市场主体主要承担配额义务,并接受完成情况考核;电网企业主要负责组织经营区内的配额实施工作。 ”对于配额指标的测算和确定,全生明表示,科学选取计算因子尤为重要。“这其中有很多具体问题,比如受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影响,部分特高压输电通道中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低于设计比重,在测算确定受端省级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配额时,就不宜采用设计比重或统一的比重数据。”
呼唤安全、灵活的电力系统
弃风、弃光、弃水几项相加,2018年年弃电超1000亿度,超过了三峡一年的发电量。
受制于省间壁垒的制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也对整个系统的安全、灵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对此,舒印彪指出,火电灵活性改造工作要持续推进。“火电今后要进行深度调峰,才能和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相配合。由于灵活性改造涉及调峰,因此辅助服务市场也需要不断完善,逐步推开。目前灵活性改造从技术已经没有问题,还是需要建立配套的市场机制。企业投入改造后,发电量又减少,如果没有经济补偿,会影响到积极性。”同时,舒印彪也强调,要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最优消纳,必须在电源端实现多能互补。
除电网本身面临的安全运行压力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也曹志安表示,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方面,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以南方电网覆盖区域为例,云贵互联通道工程等后续新增西电东送工程制约因素多、建设难度大;广西等地区燃煤自备电厂违规建设运营问题突出,亟需规范治理;电力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集团首席执行官张雷也指出,在进一步推进消纳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更多的智能化手段和技术。“通过智能互联网的手段,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天气,更好地预测用电负荷,便实现更加优化地调度和消纳。”
“其实,目前可再生能源已经能够比较好地实现自由、灵活消纳。只是因为可再生能源还在持续发展,达成既有目标不是终点。当未来风电、光伏等装机规模继续增长,届时对电力系统灵活度的要求也会更高。相应的技术和其他手段也将随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舒印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