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壮族乡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东南部,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根据《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五龙乡镇府所在地水寨村将建设成为壮族特色旅游小镇。
为了配合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云南电网公司曲靖师宗供电局加快
农网改造升级的步伐,于2018年对水寨村进行了农网改造升级,将原有的2台总容量为325千伏安的台变增容为5台总容量为1215千伏安的台变,将原来的10米杆全部换为12米或15米杆;10千伏及400伏钢芯铝绞线全部更换为绝缘导线,下户线全部更换为25平方毫米或16平方毫米的铝塑线,让当地群众用上电用好电。
烤姜户的加工设备不再是摆设
生姜种植、加工一直是五龙乡的支柱产业。在水寨村,靠生姜加工创收的农户就有50多家。“我们家十几年前在这边盖了新房子,可能是线路距离太远,烧水都要半个小时才能烧好,特别不方便。”提起从前的用电经历,村民余晓付满是无奈。除了生活用电不方便,生姜的加工更是让他头疼。因为电压低,洗姜机、切姜机基本不起作用,成了摆设。每次洗姜都要把姜背到河里洗,然后用手工切片。2017年余晓付一共加工了40吨活姜,单单洗姜、切姜这两个流程都要请5个村民来帮忙,增加了生产成本。
2018年,曲靖师宗供电局经过细致的勘查后,综合考虑了变压器选址、线路走向、方便用户接线用电等因素,在余晓付家150米外的地方新架设了水寨3号变。崭新的线路将优质的电能送到了余晓付家门口,水寨村所有的烤姜户再也不需要使用人力把姜背到河里洗了。洗姜机现在10多分钟就可以把600公斤活姜洗得干干净净,切姜机只需要2个人操作就能完成之前6个人做的活。
壮族服饰加入了现代工艺
今年40岁的何莲芬是五龙乡巧秀娘刺绣合作社的负责人,从事民族服饰加工20余年。2018年11月,何莲芬的加工坊从水寨老街搬到了五龙乡易泰新村扶贫搬迁点。
五龙乡巧秀娘刺绣合作社目前有2条全自动绣花生产线,一共16个机头。以前一个人加班加点4天才能完成的一朵大花刺绣,现在只需要10多分钟就能轻松搞定,而且一次就可以绣16朵,提高了产量,也让合作社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自动化生产对电压质量和供电的持续性要求特别高。“以前电压不稳,不敢用机器绣花,因为一旦电压波动或者中途停电,重新开机的时候针头找不到位置,绣出来的花就会不对称,只能全部报废。现在好了,搬过来以后电压很稳定,也从没停过电,对我们来说真的太好了。”
五龙乡易泰新村扶贫搬迁点电网工程项目于2018年9月25日开工,同年10月18日竣工,是五龙乡扶贫工作的重点项目,也是师宗供电局电力扶贫项目的重中之重。为确保易地搬迁点群众的用电需求,师宗供电局建设部门优化施工组织,克服了时间短、搬迁房在建、物资到货晚、杆位难以协调等困难,如期完成了搬迁点的通电问题。
“以前我们的成品只够供给高良、五龙还有罗平,现在生产条件越来越好,我今年还接了广东、广西、浙江的订单,越来越多的村民也都积极要求加入到我们的合作社来。”何莲芬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了期待。
农家乐老板再无后顾之忧
在五龙壮乡,原生态的食材、独特的烹饪、香甜的米酒让五龙壮乡农家乐成为了五龙乡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张名片。但是,在电网改造升级之前,电压低的问题还是给农家乐老板杨宝全添了不少麻烦。
杨宝全是师宗高良乡张家地人,在昆明开饭店22年。因为瞄准了五龙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前景,10年前就关了昆明的店,回到家乡开始创业。“那些年电还是够用的,但是这几年五龙发展太快,新房子越盖越多,分户分的也越来越多,烤姜用电量也增加了,我们的柴油灶转不起来,没有风火力小,鼓风机转不起来,炒菜慢,客人催得心慌。”
虽然五龙农家乐有不少,但大多数游客还是会选择到杨宝全家就餐,多的时候一天有30—40桌,少的时候10多桌。为了保证食材新鲜,杨宝全家有菜柜2个、冰柜5个。正常每天收入5000多元,周末、节假日的时候每天可以达到1.5万元。
2018年电网改造升级后,农家乐的用电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杨宝全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不愁食材放坏掉,不愁没有足够的火力炒菜。杨宝全最近还重新装修整理了农家乐,腾出6个标间,12个床位,装上了崭新的空调,等着春节游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