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这样一所大学,阳光照耀到这里能发电,风吹到这里也能发电,学校每6度电就有1度来自新能源。这就是位于临港的上海电力大学新校区。作为全国首批、上海首个新能源
微电网示范项目,这个一千亩的校园更是一座超大规模的
智慧能源实验室。
寒流来袭之际,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的学生们却幸福感爆棚。教室里,图书馆里,到处暧意融融。宿舍里可以开空调,楼里能洗热水澡,哪怕在盥洗室里洗衣服也不会冻得手指发僵。
学生们说,有了热水,早上起来洗脸很舒服。水温恒定,不会忽冷忽热。而这些热水,就来自于宿舍楼顶的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10套系统,每天能产出800吨热水,不仅为师生们提供24小时的热水,也是学校的教学科研基地。
上海电力大学数理学院教师徐燕介绍,其原理就是把空气中的热量收集起来,送到相对温度比较高的地方去。
学校每幢建筑的楼顶上,安装着太阳能电池板,有单晶、多晶、PERC等多种组件形式。总面积接近2万平米、功率达到2兆瓦。校园里还有一台大风车,每小时大约能发100度电。临港正好在海边,风力资源丰富,风车呼呼旋转着,贡献一份来自风的力量。
和一般学校不同,电力大学的新校区自行形成了一个风光储一体化的
智能微电网系统,再接入外界大电网。整个微电网系统有着一颗人工智能的大脑,它的神经末梢遍及学校楼宇的各个层面,共有2017个电、气、水的采集计量点,实时收集着能源使用的数据,进行分层分类计算。系统还配置了磷酸铁锂电池、铅炭电池和超级电容三种储能设置,一并接入学校电网,智能地调配用电情况。
上海网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军说,就算遇到台风天,外电源线路断了,这个小型的离岛微电网也能对我们的重要设施,包括数据中心、消防安防电源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
基于微电网,许多创新应用也得以在校园里实践,比如车棚的顶都是光伏的,可以直接为棚内的电动车充电。路边的路灯也集成了通讯、紧急呼叫、监控、充电桩等多种功能。
这套新系统自今年9月开学正式启用以来,已经运行了3个多月,仅光伏发电就达到73万度,使得学校的能耗比正常校园降低至少25%。新校区是老校区面积的一倍,学生数量又比原来多,但实际电费,却和老校区基本持平。
这套微电网系统由学校和国家电网合作建设,国网进行先期投入,学校以市场价支付电费,预计用20年后可逐步收回成本。
目前,这一系统已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列为"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到学校来参观考察的高校、园区络绎不绝。电力大学校长表示,将先园区、校区或者社区进行推广。力争使综合性的智能微电网发挥更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