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站在杭锦供电分局大楼放眼锡尼镇城区,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电能,让杭锦大地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40年前,杭锦旗人是不敢想象这般“光”景的。那时,
杭锦旗电力史几乎是一张白纸。
40年来,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代又一代被誉为“电骆驼”的杭锦电力人传承着光明梦想,坚守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崇高信仰,大力弘扬“电力穿沙精神”,电网主网架日臻强大,配网遍布城乡,供电能力不断提升,电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同频律动,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挺起了杭锦崛起的脊梁。
电网“萌芽破土” 杭锦人民迎来新光明
“1978年,杭锦旗只有一座小型柴油机发电厂,发电机容量80千伏安,发电机功率60千瓦,装设变压器5台,容量130千伏安,架设高低压配电线路2.5公里,仅供锡尼镇城区居民的照明用电。”今年已80岁高龄的杭锦供电局第二任老局长项国臣清晰地回忆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全国经济大发展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戴着国家级贫困旗帽子的杭锦人民开始思考、讨论、研究:“贫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尽快摆脱贫困?”答案很快浮出水面:“亏在水上、慢在路上、误在电上、穷在工上”。工作思路和指导方针也相继出台:“水当家、路先行、电启动、工致富”。
经济要发展,电力须先行。1986年,水电分家,成立杭锦旗农电局。农电局第一任局长王来祥提出建设“独锡线”110千伏输电工程,在旗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成立“独锡线”指挥部,并于6月破土动工。
“全长105公里的‘独锡线’要通过沿河沼泽地段,横跨毛布拉孔兑沟,更是需要穿越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项国臣激动地说,河流、沙漠、沟渠纵横交错,线路路径相当复杂,而且没有公路,困难可想而知,特别是在库布其沙漠“大会战”中,大家齐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红歌,一路风雨一路歌地豪迈向大漠挺进。
“装备差、技术落后、沙漠环境恶劣、机械化程度低,这些都是‘拦路虎’。但我们没有一人退缩,以超乎想象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靠钢钎、铁锹,用肩扛、人抬,硬是在大漠中组建一个个铁塔,竖起一根根电杆。”参加过当年施工的退休职工王晓春动情地说。
1988年2月8日,历经千辛万苦,整整奋战一年零八个月的“独锡线”开启送电,杭锦旗城镇居民燃放鞭炮,彻夜不眠,欢呼着“长电来了!”。
首条“电力穿沙线”顺利通电,杭锦电力人发扬不畏艰险、使命在肩的奋斗精神,乘胜追击,踏上了加快地方
电网建设的新征途。
1997年6月12日,白音青格利110千伏“T”接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在现场,伊克昭盟隆重召开庆祝大会,宣布杭锦旗及全盟结束了无电乡苏木的历史。
无独有偶。1997年6月16日,“穿沙公路”开工仪式在55公里处举行,随着一声“开工!”的命令,鞭炮齐鸣,推土机破土动工。
“修路难,护路更难,我有幸参与了期间的3次万人治沙大会战。1999年10月,被誉为‘大漠奇迹’的穿沙公路正式通车,这也极大的助推了杭锦旗的电力发展。”抚今追昔,杭锦供电分局计划基建部主任周浩感慨万千,凝魂聚气的“穿沙精神”更是享誉全国,也为杭锦电力人的精神家园注入了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秉性。
电网“枝繁叶茂” 杭锦人民迎来新生活
跨入新世纪,杭锦旗农电局完成十大输变电工程,建成了两项110千伏高压输变电工程,六项35千伏输变电工程和“T”接变电站两座,组建了九个供电所。2000年4月,农电企业体制改革,改为供电公司,由鄂尔多斯电业局代管。
在全旗1.89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杭供电力员工夏战“三伏”与日斗,冬战“三九”与寒搏,驾驭着黄色电力施工车辆,驰骋在大漠与草原之中,穿行在沿河和梁外之间,乡镇有他们的身影,村社有他们的足迹,他们被当地农牧民亲切地称之为“电骆驼”……
王晓荣,57岁,一个有着33年党龄的普通线路工,在线路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4年。从日出走到日落,从暖春走到寒冬,从青丝走到白发,条条线路之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用一生书写的电力工匠岁月之歌。
王强,33岁,一名年轻的供电所长。父亲是杭锦电力的老革命,妻子是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从小就在电力故事和作为电力人的荣耀中长大,然而真正融入故事其中,感受到更多的是忙碌、辛劳和责任。
全市首届文明家庭赵锦平之家、抗洪先进吴宽虎、技术能手郝效明、劳动模范徐瑞军……正是有了众多“电骆驼”的执著与坚守,一座座变电站拔地而起,一条条银线深入草原沙漠,深入牧野乡村,深入到偏僻、孤寂的农家牧户。
2006年11月,曾望“电”兴叹的锡尼镇巴音生卜尔行政村正式通电。至此,杭锦旗实现了村村通电。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杭锦电力迎来了一个大行动、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开始了户户通建设工作。
2013年12月,通过风光互补工程配合网电,杭锦旗全面实现户户通电,彻底结束了靠“煤油灯”过日子的苦难岁月。
“轻轻一按开关,家里瞬间通亮,心也跟着亮堂了起来,过着和城里人差不多的日子,没想到我老汉也赶上了有电的好时代。”一辈子生活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图古日格嘎查、72岁的老牧民浩斯巴雅儿爬满皱纹的脸上乐开了花。
随着杭锦旗城乡一体化建设持续发力,农村牧区用电需求不断攀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杭锦供电公司大力推进变电站、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不断完善电网结构配置,主动改善全旗用电环境。
“基地一年养2千头猪,得种1千多亩饲草料,以前电力不够,主要用柴油机抽水浇灌,现在电压富足有余,浇地不存在一点问题。”绿美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怀树满意地说,四十里梁地区是杭锦旗干旱硬梁地区,生猪养殖是当地农民的一项主要产业,新建变电站去年运营以来,为养猪户省了好大一笔成本费用。
2015年7月,杭锦旗供电公司正式上划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电业局直管,改为鄂尔多斯电业局杭锦供电分局。
至2017年,全旗以220千伏为主电源、110千伏为主网架、35千伏为辅的电网结构配置基本建成。电力为工业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为农村牧区的“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杭锦旗明天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电网“硕果盈枝” 杭锦人民迎来新发展
有一些人,虽已离去,却成为历史星空最闪亮的坐标。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始终是信仰殿堂通明的灯火。
“王来祥同志是杭锦农电局第一任局长,从小父母双亡,在党的关怀下成长,为杭锦电力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退休20多年,但从不曾忘记缴党费。”杭锦供电分局党委书记张伟动情地介绍,2018年上半年,身患重病的王来祥托人带来了1万元钱和一封信。信中写到:“过往的经历,党给我一切,我始终牢记于心……现我以薄有积蓄,拿出壹万元向党支部预交党费,以示回报党恩。”
王来祥同志缴纳大额党费的事迹一经传播,在鄂尔多斯电业系统引起了巨大反响,无数人为之感动落泪。为铭记楷模,激励后人,杭锦分局在今年七一表彰会上,史无前例地追授王来祥同志“杭供楷模”荣誉称号。
“今天,见证了电力人逐梦光明之路的百折不回,王来祥同志虽已离开了我们,杭锦旗也摘掉了贫困旗的帽子,但电力人的精神薪火相传。”张伟说,“迈进新时代,我们开展了‘电力穿沙精神’提炼总结,就是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奋斗实践中提炼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共同价值,让‘电力穿沙精神’在广大员工中产生一种自觉、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以更全面、更深刻地推进改革开放。”
一代又一代电力人传承着光明梦想,他们始终坚守着一个信仰,那就是“人民电业为人民”。
来到独贵塔拉镇乌兰木独村,一栋栋白墙黛瓦、具有农家特色的小院鳞次栉比,矗立在乡野,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村民菅八小宽敞明亮的屋子里,只见电视机、冰箱、电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无不折射着现代化的生活气息。说起用电的情况,66岁的菅八小打开了话匣子:“过去,无电的苦难日子真是不堪回首……现在,生产用电有了保障,种水浇地40多亩,养肉牛30头,羊120多只;生活用电更是没问题,家里装了电热水器,随时有热水洗澡,可是方便了;而且足不出村就能交上费,‘电老虎’变成‘电保姆’了,那服务真是没得说。”
“杭锦旗作为鄂尔多斯市的首个小康电示范旗县,现已如期完成核心工程各项指标,达到小康用电的标准,主网基本实现双电源、双主变,城区10千伏线路实现‘手拉手’互带供电的智能化电网。”杭锦供电分局局长赵飞说,“今后将持续加快电网高质量发展,精准发力,高效服务,让老百姓既要‘用上电’更要‘用好电’,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共享美丽中国梦铺上光明之路,这不仅是老一辈电力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心愿,更是新一代电力人永远追求的目标。”
时光荏苒,见证芳华。轻抚着这一串串满载着几代电力工人心血和希冀的数字,细数着杭供变革发展历程中这桩桩件件永不磨灭的记忆,40年的光阴,不过是历史长河弹指一挥间,但40年的沉淀,却足以积蓄杭供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崭新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