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2018北京国际
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分散式风电,以及基于互联网、物联网而萌生的智能
风电场概念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新名词。
作为中国
风电产业,特别是前十大风电企业相继笃定的发展新方向,分布式、智能化的备受追捧,自然有其应运而生的时代及产业背景。例如,风电、光伏的平价上网甚至竞价上网趋势,以及电力正向分布式、交易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10月17日,远景集团创始人兼CEO张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风电行业若想继续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去补贴。”在他看来,尽管发展迅猛,今天的风电行业仍然只是一个小市场,没能成为主流。而若要成为主流,则必须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依靠价格竞争优势。“风电不仅需要实现平价上网,实现低价上网才是行业做大的前提。”
这或许也是张雷在接受采访时,多次重申“提升开发商技术洞察力,赋能开发商”的背后逻辑。从行业角度来看,发展有赖于开发商的热情,而开发商的热情也需要通过提升自身技术洞察力来维护。
风电平价后还将追求低价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新增并网风电装机1503万千瓦,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88亿千瓦,其中,并网容量达到1.64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9.2%。
尽管这使得中国在全球新增风电装机排名中仍位列第一,但与自身相比,中国2017年风电装机增速,却也创出了五年来的新低。
不过,在国家能源局今年3月份发布的《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的“稳步推进风电项目建设,年内计划安排新开工建设规模约2500万千瓦,新增装机规模约2000万千瓦”目标的指引下,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员时瓂丽在此次风能大会上介绍,根据最新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国内风电新增装机量已达到1219万千瓦。这使得我国风电装机增速回暖,以至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预测,“今年全国风电装机突破2亿千瓦的目标,应该是大概率事件。”这也意味着,我国风电产业提前两年,实现了国务院2016年11月4日发布的《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的到2020年力争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国家能源局今年5月份发布的《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推行竞争方式配置风电项目。从2019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增核准的集中式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项目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和确定上网电价。
事实上,早在2014年11月份,国务院出台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就明确提出,到2020年风电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即实现发电侧平价上网。
对于已经历十余年高速发展的风电行业,也有声音认为,其将进入平稳发展期,变得“不温不火”。但在张雷看来,平价上网之后,风电还要向低价进军,“未来,风电、光伏仅仅几分钱一度电,甚至会廉价到接近免费。二十年后,当新能源成为主流,装机规模比今天再大十倍,才能够解决我们中国的环境问题,才能解决全球气侯变化问题。”
风电降本提高发电量更关键
据介绍,今年国内风电招标单价出现了0.2元/千瓦时-0.3元/千瓦时的低价。这意味着风电已具备了与火电等传统能源竞争的能力。
就此,张雷介绍,远景在部分低风速地区,已经可以做到发电成本和当地火电基本持平。“在三北风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甚至可以做到低价上网。事实上,目前国内50%以上的地区,是可以实现平价甚至低价的。”
今年3月份,国家能源局发布《2018年度风电投资监测预警结果的通知》,“三北”部分地区风电投资得到解禁。随后,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解决当前的弃风、光和限电问题。
虽然风电的全面平价上网似乎指日可待,但张雷认为,在降本增效方面,效益,也就是发电量的进一步提升更为关键。除此外,在风电平价上网后,消纳的问题也很有可能愈发凸显。
“风电项目的投资开发商在整个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他们重视什么,这个产业链才会重视什么。如果,更多的开发商重视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收益率,而不是一味地降低造价,那么,他们向整个产业链传递的就是一种思维的转变,未来大家不仅有硬件思维,还要有软件思维,不仅有造价思维,还要有变量思维。”
除了引导行业思维转变,提升开发商技术洞察力外,张雷认为,未来风电消纳方面,有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方式进行消纳;另一个则是通过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储能的物理方式进行消纳。
或许也正因为此,如今的远景已不仅仅是一家智能风机产品公司,还定位自己为数字能源科技公司,旗下产品线覆盖EnOS?能源物联操作系统、智能风机和风场、阿波罗光伏、“楼宇智能大脑”、智慧储能等领域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特别是其能源物联操作系统EnOS,目前连接协同全球超过100GW的能源终端与5000万智能设备。通过智能软件解决方案与服务智慧赋能发电、楼宇、园区、交通、城市等多个场景。远景希望,以此推动从电力生产侧到消费侧的协同成本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