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上级帮我们把张书记请回来!他来了,牛场才能有发展。”今年4月初,陕西省米脂县分管扶贫的副县长孙文强收到该县李站村45位村民的联名“邀请书”。村民们口中的张书记叫张雷威,是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榆林供电公司原工会主席,2015年已经退休。从2000年起,张雷威先后在榆林市6个县区帮扶12个乡镇56个自然村2000多户群众脱贫。45个红手印寄托着45个家庭的致富希望,把老张拉回了扶贫第一线。
2015年以来,
陕西电力各级单位承担起陕西各级政府安排的“两联一包”扶贫任务,累计派出副处级干部挂职副县长4人,驻村干部229人,在基础设施建设、光伏发电、种植养殖、手工作坊、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形成了“项目精准+资金精准”的精准扶贫“国网模式”,发展扶贫项目168个,已帮助461户1426人脱贫。
榆林市米脂县是陕西电力的定点帮扶县。米脂地处黄土高原,坡大沟深,干旱少雨,养羊是多数村民的增收渠道,但传统的品种和养殖方式让群众在致富路上徘徊不前。
“养羊也有大学问,养对了、养好了就能发财。”3年前,在张雷威帮扶的沙店镇史家洼村,他给村民们引进了纯种白绒山羊,并开展了标准化养殖。今年,村民苏海燕家的白绒山羊已经发展到60多只,一头秦川母牛也下了崽。张雷威帮她算了一笔账:“母羊一年下两季,年底能到80多只。春天剪绒,冬天卖肉,一头算500元,这群羊收入4万元差不多。母牛值1万元,小牛5000元没问题。”养好牛羊容易,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可不简单。贫困群众中有不少是老弱病残,脱贫致富力不从心,得想点子、找办法。于是,张雷威把贫困户按劳动能力分为3类,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针对劳动能力较强,但缺项目和资金的贫困户,扶持舍饲养羊,村民自购20只母羊,
电力扶贫团提供5000元圈舍补助款和一只优质白绒种羊;养牛劳动强度小,收入适中,适合有一定劳动能力的高龄贫困人口,村民自购一头秦川牛,电力扶贫团再配一头,一年可繁育2头牛犊,年收入超过1万元;因病因残致贫、劳动能力弱的贫困户,就需要能人带动,成立互助合作社帮扶。
在以张雷威为代表的扶贫干部的带动下,陕西电力在米脂因地制宜开展的扶贫项目遍地开花。在李均沟村,陕西电力出资25万元,将废弃的12间旧窑洞翻修作为厂房,填起1900平方米的晾晒场,建起粉条加工生产厂,成立了粉条生产合作社,每年可生产手工粉条40吨,年利润可达25~30万元,实现剩余贫困人口一次脱贫;七里庙村的香菇种植合作社产销两旺,每年可为入股的10户贫困户带来20万元左右的收益……一颗颗香菇、一挂挂粉条在黄土高原散发出阵阵香甜,更为高原群众带来了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