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外野人家,不种桑榆不种麻。
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一首民谣唱出了早间雁门关外恶劣的自然环境,也道出了雁北人的辛酸。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后所乡就坐落在雁门关外,翠微山脚下。过去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塞北小村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汩汩井水滋养着青青麦苗、山坡上牛羊点缀其间,蓝天、白云、青舍、牛羊构成了一幅塞北地区的美丽乡村图。而有一群人则为这幅美丽乡村图上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那就是山阴供电公司后所供电所的员工。
后所供电所建于2000年,16名供电员工担负着后所乡、张家庄乡两个乡近7000户、两万余人的生产生活用电和供电辖区256个台区的低压设备运维任务。为了让当地百姓用好电,16名供电员工倾力服务,真诚奉献,实现了建所以来安全生产零事故的运行纪录。先后获评山西省电力公司“四星级供电所”“全能型乡镇供电所”,被当地政府评为“人民满意供电所”。
服务“网格化”用电不发愁
“李老板,天这么热,你这又是开空调又是榨油机,这榨油机不会转到一半‘罢工’吧?”走进李民伟的粮油加工厂,笔者问道。
“那不会,今年初供电所给乡里进行了新的农网改造,你看连我店里的进户线都换了,我的机器都提前保养过,你放心!”李民伟开心地说道。
李民伟在山阴县后所乡经营了一家粮油加工厂,7月15日,正赶上逢集,他的生意格外火爆,因为用电无忧,他十分踏实。这是山阴供电公司后所供电所创优服务的一个缩影。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后所供电所因地制宜将辖区划分为9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置台区经理1名,平均负责20个台区,每个台区经理在负责的村建立优质服务一家亲微信群。以服务需求地点台区经理为主,临近台区经理为辅的形式组成互助组,协同开展工作,实现工作有支撑、有监护,质量有监督,探索构建“服务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有其责”和“人在网中转,事在网中办”的服务新模式,切实做到服务一次到位。
为了提高收入,近几年,后所村的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西瓜,为切实保障当地农民的瓜果等农作物有个好收成,后所供电所组建了排灌供电服务小分队,针对区域内农业排灌对电力的特殊需求,结合地域特点开展转型服务,昼夜服务在排灌用电第一线。
为了拓宽服务渠道,该所组织人员走街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引导村民使用业务线上办理、电子化缴费、远程费控、电子化账单等新服务,并以“互联网+营销服务”“互联网+配电运检”为支撑,推行供电服务网格化管理,推广应用台区经理移动业务终端,实现客户服务、低压配网运维日常业务的智能化管理、可视化监控和信息化调度。同时,通过优化营业厅功能设置、升级硬件设备设施、完善业务渠道等措施,扎实推动供电所营业厅由传统业务型向体验型转变,切实提升供电所综合服务能力。
山阴供电公司经理温日旭告诉笔者,2017年,后所供电所的智能缴费覆盖率达90%,属实投诉0件;电费回收率、业扩时限达标率、客户满意率均达100%。“这与该供电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优质服务举措密不可分。”
管理标准化技能“全能化”
走进后村供电所,屋外,天蓝色的光伏电板在晴空下闪闪发光;屋内,办公环境整洁一新,楼道里的文化墙上,张贴着每名员工的绩效考核成绩表。
据后所供电所所长孙涛介绍,后所供电所率先运用全员绩效考核系统,明确了供电所人员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考核标准,做到各司其职、按劳分配,每月按业绩指标、减分指标、荣誉奖分三大类来考核,实现了供电所各项工作指标的精细化管理。在日常运用中,供电所员工每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孙涛就在系统中录入相对应的分值。“这样一来,就确保了各项日常工作开展有痕,落实有印。”在全员绩效考核系统中,对于在省市公司组织的各类的比武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员工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各类技能比武、知识竞赛,有效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为加快复合型员工的培养,后所供电所在梳理岗位工作职责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制新形势下供电所各岗位培训计划,实现培训与岗位工作的深度融合,并在所内建成了职工书屋和农电工技能实操培训基地,采用集中培训与岗位培训、技能比武、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营配知识技能交叉培训,提高岗位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补齐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短板。
规范化的管理为后所供电所带来不小的成绩,2017年,后所供电所被山西电力评为“四星级供电所”及“全能型供电所”。低压线损率完成5.2%,同比下降1.25个百分点;月均户表采集成功率达99.91%,环比提升0.41个百分点。
“我们将继续以时不我待、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瞄准创建国网五星级供电所的奋斗目标,深化‘全能型’供电所建设,做好先行官,架起连心桥,实现供电所综合管理水平的全面持续提升!”面对未来,孙涛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