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作为三峡集团第二主业中的核心产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尤其是随着福清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和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个高起点、大容量的福建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正跃然眼前。三峡集团正努力在海上风电的技术、人才、标准等方面引领世界。
下一步,三峡集团如何更好地推进我国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工作,推动海上风电行业发展呢?
围绕这些问题,近期我们采访了国内一批权威专家,请他们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近日,北方空气质量再度不达标,进入重度污染级别。尽管时逢金秋九月,本应秋高气爽,但人们在这样的空气环境下行走,不得不戴上口罩。这样的日子里,记者总是会将空气污染和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联系在一起思考,而今天采访的对象则是一位长期和这三个领域打交道的专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
500万千瓦的意义
拉动市场、技术创新、降低成本
据国家能源局印发的《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力争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这组数据和中国陆上风电开发规模相比,是非常小的。那么这组数据对中国海上风电开发主要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这是一个底线目标,不是封顶目标。海上风电开发和陆上风电有很大区别。海面气象条件复杂,对海上风电的安装、运维等专业技术要求都非常高。”秦海岩说道,“其次,《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发展海上风电的重点任务是通过一定规模的海上风电建设,攻克技术难点,带动创新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4兆瓦的海上风电设备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并进入批量化生产,但从整体海岸线上的风力来看,这个容量是不够的。例如,福建、广东等省份风力较大,需要6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机组的使用。而像江苏等地海面风况较弱的地区,可考虑使用大叶轮、单位千瓦扫风面积较大的机型。此外,由于我国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例如江苏海岸线淤泥较多,福建主要以岩石为主,不同地区建设风机基础设施时,可能需要不同的设备。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大,未来在海外的一些深海、远海都有可能开发海上风电项目,届时还需要例如浮动式风电设备做基础。因此,我认为这500万千瓦可以把海上风电市场带动起来,让技术研发有更大的突破,同时将开发成本降下来,从而保证在‘十四五’规划期间能够大规模发展海上风电。”
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
为制造类企业提供市场保证
尽管海上风电开发有众多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优质的绿色能源。首先,海上风力和陆上风力相比,较为稳定。其次,我国沿海都是发达地区,也是能源负荷最重的地区,在沿海发展海上风电可以解决当地的用电问题,实现减排、环保等目标。
“可再生能源更适合就地开发、就地使用。西北地区当然也可以开发可再生能源,但是也要立足当地。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较为分散,能源密度低,从经济性角度考虑,远距离输送电力是不适宜的。电力输送在一千公里以内可以互通有无,但是两千公里或者更远距离的输送,是不符合可再生能源发电本质的,所以要尽量靠近负荷或者就地开发和使用。”秦海岩说道,“在靠近东部沿海城市开发海上风电,可提高当地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实现节能减排的指标。这样未来进行大规模开发时,对中东部能源结构的调整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那么,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资源对推动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又有什么意义呢?
秦海岩表示,集中开发是有效降低成本的重要办法。“我对三峡集团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资源这种开发模式是认可的。”秦海岩说,“除了之前提到的那些困难外,海上风电开发还要面临很多开发风险,且前期资金和科研投入也非常大。如果没有一定的市场保证,企业是不敢轻易在技术上投入太多精力的。”
“如果三峡集团可以支持国内的制造企业,给予一定的市场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加快技术研发的进度,还让这些企业有信心、敢投入。以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成功经验为例,西门子公司这两年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并在海上风电一枝独秀,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前几年开发商和它签订了一些长期合作的订单,让他们敢于投入和创新。”秦海岩补充道。
“风电是一门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的工程技术。通过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样机和小批量开发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缺失了这个阶段,开发风险太大。尤其当风机安装到海上,运维窗口期很短,若出现问题,其吊装运输成本可能比风机某个部件的成本还要大得多。因此,我认为三峡集团这种集中规模化样机开发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作为一个中央企业,三峡集团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都非常强。它能够投身于可再生能源事业,对这个行业也是一个重要支持。用一句话概括,三峡集团选择可再生能源,为其进一步发展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因为有了像三峡集团这样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可再生能源开发,也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