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被称为地球上最复杂的人造系统。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加入,使这个复杂系统更加令人“头痛”。
“大规模风电、太阳能光伏电站是靠天发电的,不像火电可以被灵活控制。它们的输出功率具有随机波动性和不可准确预测性,造成了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非常困难。”9月12日,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李庚银在“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上说。
在我国,新能源的储量非常丰富,特别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都具有大规模开发的可行性。按照李庚银的估计,到2020年新能源会占到能源消费的15%左右,已经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到2030年预计新能源将占能源消费的25%左右,成为“主流能源”;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达到40%左右,新能源将成为“主导能源”。
然而,新能源发电领域早已冰火两重天。一方面,风电、太阳能发电得到追捧,大力开发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在内的新能源,早已成为实现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电源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缺少快速响应新能源电力随机波动性的调峰能力,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的消纳面临挑战,弃风、弃光现象严重。
除了入网问题外,输送也让电力系统变得更复杂。“我们的能源基地,无论是传统的火电、水电,还是新能源电力,大部分集中在西南、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而电力负荷中心基本都在东南沿海地区,于是西电东送成为必然趋势,而这种大容量、远距离的输送,使得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变得非常复杂。”李庚银说,目前,我国在建和建成的最远输电距离已经超过三千公里。
在传统电力生产格局受到挑战的情况下,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系能源电力系统。李庚银介绍,电力系统要在随机波动的负荷和随机波动电源之间,实现能量的供需平衡,其结构形态、运行控制方式以及规划建设、管理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所以形成了以新能源电力生产传输消费为主体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即新能源电力系统。
这并不是我国仅有的概念。2008年,德国提出了国家级能源互联网项目“E-Energy”,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开发新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未来以分布式能源供应为主的电力系统需求。针对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普及,美国能源部也提出了FREEDM项目,其理念是在电力电子、高速数字通信和分布控制技术的支撑下,建立具有智慧功能的革命性电网构架,吸纳大量分布式能源。
对于“新能源电力系统”,我国科学家要研究的内容还不少。“我们要从电网的响应、电源的响应、负荷的响应三个角度挖掘其内涵。”李庚银说,从电网的角度,要研究新型电网结构,包括特高压输电、电网智能调度及控制安全防御等;从电源的角度,要研究电网友好型先进发电技术、多能源互补和火力发电的产业运行等;从负荷的角度,要研究可平移负荷资源的利用与储能、新型用电方式和供需机制等。
“现在,这个研究工作还是在理论研究阶段、方法研究阶段,没有形成能够在电力市场应用的产业化软件,但是我们有一些计算实例,希望在未来几年能够进一步得到企业的支持。”李庚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