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核电 » 正文

建与不建的争论成核电未来发展新门槛:核电 如何让公众接受

日期:2017-07-17    来源:微言环保

国际电力网

2017
07/17
17:0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核电建设 核电安全 核电

  "在核电全民科普、核电战略传播与沟通策略编制、供需双方互信增强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总之,核电能否被公众接受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行业任重而道远。"
 
  ——贾峰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自1954年首座核电站运行开始,核电建设曾有过二十多年的黄金时代,全球有四分之三以上核电站在那个时期建成,彼时核电建设的门槛是技术、资金和制造水平。除了美国、法国、前苏联等发达国家外,发展中国家是绝无能力涉足的。
 
  时过境迁,技术的进步和制造业的转移,似乎降低了核电建设的难度。但是,建与不建的争论却成为新的门槛影响着核电发展的未来。
 
  仅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电力需求在今后十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会稳定增长,要跨越无电、有电和不限电的阶段,以满足公众生存、生产和小康生活之需。而从电力供给侧看,核电无论在安全性(反应堆停堆、衰变热的排出和放射性包容三项基本安全功能)提高、上网电价成本降低看,还是从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来分析,发展核电要远比继续上火电的理由更充分、合理、经济和绿色。
 
  比如,核电是解决印度、伊朗以及我们中国煤炭使用引起的大范围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选项。
 
  再譬如,为避免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在未来50到100年被耗尽后人类失去“光明”,核能还可以在传统化石能源向可持续能源过渡中扮演基载能源的重要角色。有数据指出,在2013年世界前10位原煤可采储量最多的国家中,中国的储采比最短,仅有31年。
 
  由此可见,今日大力开发核电具有未雨绸缪之效。
 
  市场有需求又有供应,接下来本该是供需双方的珠联璧合。然而,核电纵有优点千千万,却抵不过发生在三里岛、切尔诺贝利尤其是福岛的核事故对公众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近40年来的这三次核事故,近因效应显著,令一些人谈核色变,恐核、反核活动时有发生,弃核也成为一些国家的政策之选。
 
  面对日趋复杂的涉核舆论环境,核电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危机,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核电设计和运行的安全性。但是,近年来核电厂在运行期间发生由于人员误碰或误操作等行为导致的运行异常或运行事件还时有发生,导致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日用燃油罐排空,甚至触发反应堆停堆。想想应急柴油发电机在福岛核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真的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在核电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方面,近年来核电企业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从社会的反应看,效果还非想象中的那么明显。因此,如何把专业的核电词汇和知识转换为公众通俗易懂的道理,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仅仅讲核电站如何安全是不够的,那无异于自说自话;同样,反复强调核电从业人员素质高不会犯错,也难以令公众心服口服。
 
  公众是电力需求侧的重要客户,客户自然有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权,当然也有知情权。若要让公众接受核电,首先电厂运营单位质量控制有待提高,报警响应与参数监视亟需完善,风险分析和防范应对还需进一步加强。此外,在核电全民科普、核电战略传播与沟通策略编制、供需双方互信增强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总之,核电能否被公众接受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行业任重而道远。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