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人车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交通拥堵、停车难、大气污染……诸多问题不断拷问不堪重负的“汽车社会”。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能源消耗情况,尤其是国内稀缺的石油资源。所以,在这种时代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能源汽车已是势趋,发展新能源汽车迫在眉睫。然而,充电设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无线充电技术将会攻破这一难关。
新能源汽车助推无线充电产业发展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无线充电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项技术在手机行业应用比较普遍,近年来,无线充电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蠢蠢欲动起来。无线充电技术凭借充电安全快捷、易于安装、降低能源材料浪费,解决城市用地压力等优点,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充电的问题,让新能源汽车市场看到了曙光。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十三五”战略规划中明确表明,2020年新能源汽车数有望达500万辆,到2030年将达到千万级。据中国汽车业协会数据,2017年1-5月累计产销量分别为14.72万辆和13.57万辆,同比增长11.7%、7.8%。
面对庞大的市场规模,新能源汽车对充电桩基础设施的需求日趋强烈,充电桩建设也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基础保障。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郑栅洁曾表示,“充电桩国家标准发布后,要对存量也就是现有充电桩进行全面改造。还要加强一些新技术,比如无线充电标准的研究等。” 去年5月,SAE发布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面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混插式以及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标准。根据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若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按1:2的比例建设,无线充电技术渗透率为50%,按安装一套无线充电装置一万元计算,预计2020年仅我国无线充电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规模,这对无线充电类企业而言,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从产业链来看,无线充电主要包括电源芯片、传输线圈、电感材料、模组封装。其中,电源芯片、电感材料以及传输线圈是整个无线充电产品最为关键的三大零部件,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产品附加值都相对较高,而模组封装环节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随着新能源汽车规模持续扩大,无线充电产业化进程也将提速,率先布局切入的企业有望受益。
车企抢占无线充电技术市场
预计2017年将有3.25亿无线充电产品,其中智能手机约有3亿,发射端约有0.75亿规模,汽车行业也是无线充电行业强有力的支持者,2013-2016年采用了内部无线充电技术的车型分别为4、14、25和58种,而截止到2017年5月已经达到66种。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内外一些主流车企、研究院所中,他们拥有敏锐的嗅觉,这些企业早已捷足先登,他们意识到无线充电技术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2012年由沃尔沃集团、瑞典电力公司及瑞典能源局共同开发道路无线充电系统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汽车得搭载集电器,集电器与公路上的电缆连接,利用直流电充电,而且汽车不必走在电缆的中央,但必须时速大于60公里
2014年奔驰宝马合作研发电动车无线充电技术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汽车底盘安装的线圈,另外一个是内置线圈的地板,当汽车开到充电地板上时,就能实现无线充电。奔驰已经在S级上测试这项技术,而宝马则把这项技术应用到混合动力车i8上。目前的充电时间不到两个小时,双方的下一步合作目标是进一步降低充电时间。
2014年中兴通讯推出自主研发的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中兴通讯的无线供电系统是通过非接触的电磁感应方式进行电力传输。当充电车辆在充电停车位停泊后,能自动通过无线接入充电场的通信网络,建立起地面系统和车载系统的通信链路,并完成车辆鉴权和其他相关信息交换。在无线充电过程中,一般小型车需要功率5kw-7kw,大巴车需要30kw-60kw,无线充电的整体效率可达到90%。
2015年奥迪开发出了用于电动车辆充电的可升降式无线充电系统最大特点是供电线圈为可升降形式,通过使供电线圈靠近受电线圈,实现了超过90%的电力传输效率。
2015年高通自主研发Halo无线汽车充电技术它的原理就是利用磁共振效应来对电动或混动车辆的动力电池组进行非接触式充电。这个充电过程无需使用传统的电缆即可进行,在需要充电时,车主仅需要将车辆停放在Halo的充电板上方即可,因此更加方便、省力。
2016年特斯拉4月起将开始发售其无线充电装置“免插充电系统”这种无线充电装置可适用于所有特斯拉品牌车型;帮助用户摆脱对充电桩的单一性依赖。该系统可以10小时充满Model S的电量,从充电效果看,该系统相当于7.2千瓦二级线圈式充电桩,每充入1小时可以支持电动车续航32公里。
2016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开发出一套20千瓦的无线充电系统充电效率达到90%,充电速度是常规插电充电的3倍,并在配有10千瓦时蓄电池的丰田RAV4电动汽车上进行了验证。ORNL的下一个目标是设计出50千瓦的无线充电系统,从而达到现有商业插电快速充电的水平,同时也能够满足给类似卡车、公交等大型交通工具充电的要求。
无线充电技术的成功案例不止上面这些,笔者不在一一列举。掌握无线充电技术的院校还有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据了解,该院所成功研制了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技术,这项技术将在“2017第二届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高峰论坛”与大家精彩亮相,有行业大咖指点江山,听听他们对无线充电技术是如何把脉,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让我们拭目以待。
亟需解决的市场难题
众所周知,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分为四种技术实现方式:磁感应、磁共振、电场耦合和微波无线传输技术,其中磁感应和磁共振技术是目前的主流技术。
虽然在理论上,无线充电电磁辐射对人体没有危害,消费者对此仍有质疑。但市场发展势头仍很好。据无线技术的领军企业高通业务发展和市场营销副总裁AnthonyThompson博士介绍,已经有多家OEM主机厂提出了不同形式的询价。所以借此推测,面向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市场正逐渐走出低谷,呈现正向发展的势头。
市场不断形成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涌现出来。目前无线充电技术面临的市场问题主要体现在五方面:(1)应用范围小、难摊低成本:无线充电技术屏障已经基本克服,但从成本看来,无线充电技术投入的成本仍高于有线充电成本,导致成本问题制约发展,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规模化普及后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竞争力。(2)收费问题,前期无线充电设施建造成本一定很高,如何合理转嫁成本,建立合理的收费制度,将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3)投资风险,投资者对电动汽车充电雏形市场的风险担心;(4)审批手续复杂,无线充电的电线圈是埋在地下的,破土开挖要向城建管理部门报批,公交站旁设置的小型配电箱,占地也要向政府报批;办理各种手续周期较长;(5)统一标准问题,技术标准化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推广应用的必要条件。
以上这些瓶颈已经在持续突破阶段,无线充电技术将迎来爆发期。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趋势
无线充电除了能作为电动汽车充电的主要方式,也有人认为,无线充电下一步是双网融合趋势。去年,中兴通讯与首钢携手合作开发无线充电应用,笔者对双方合作的无线充电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
智能化、轻量化、电动化、无人驾驶和汽车共享等已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在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下,汽车充电将实现全自动化、无人工操作。未来的充电场景是:车辆停在充电车位后,自动建立起地面系统和车载系统的通路连接进行充电,真正实现“停车即充电”。为了支援无人管理且散布范围广大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架构,智能网联技术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促成科技。
相关人士表示,“无线充电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取决于几个条件,第一,新一代的电力电子器件,第二,精确定位。车辆需要严格定位,这就要跟智能驾驶相结合。不是人开着去定位,而是要跟车辆的智能化结合。所以,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双向的、车网融合。”
汽车充电不仅仅是由有线向无线发展,还会由单向充电向双向馈电发展,电网可以向车辆送电,将来车辆也可以往电网回送电。某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未来无线充电普及之后,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之间将实现无障碍能源交换,每台车停泊时将可以自动充电,甚至可以反向馈电,即在某些情况下,车辆可以把电池的电反向输送给电网。
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炫酷、便捷的充电方式会逐渐在电动汽车搭载应用,而电动汽车的走俏也为无线充电技术开辟了新的市场商机。
7月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即将开启,由北极星电力网主办的“2017第二届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高峰论坛”,这里行业大咖云集,无线充电技术也将成为盛宴的焦点话题之一。
附:第二届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高峰论坛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51.7万辆和5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1.7%和53%,2016年新建的充电设施是2015年的10倍,达到10万个以上。然而,在电动汽车及充电桩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企业重规模增长、轻技术创新、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等问题较为突出。 在今年两会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又一次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重点。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提携下持续升温,并不断传出行业的利好消息。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各方利好政策频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无疑成为了十三五规划工作中的重点。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建设正在进入产业发展高峰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产业新一轮的洗牌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