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出发点
“十二五”期间,在中核集团的统一部署下,核燃料公司持续加大信息化工作推进力度,不仅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水平大幅提高,各单位间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据居倩介绍,“十二五”期间,核燃料各级领导、员工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获得了普遍改变和提升,信息化对核心业务、能力水平、知识共享、沟通交流等方面工作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日益获得认同;数字化装备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结合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能力建设,部分单位实施了主要工艺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研发、设计、生产等基础业务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得到进一步普及;在互联互通、企业资源计划(ERP)等重点信息化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下,各单位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整体性水平得到持续加强,综合信息管理与异地协作应用更加广泛;信息化工作机构不断健全,人才队伍进一步充实。
但是,问题和差距也不容忽视。总体而言,核燃料公司的信息化还未达到“纵向一体化,横向集成化”的水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进一步加强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突出一体化、整体性、适宜性和实效性。
特别是在智能生产与智能制造领域,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关键设备、工艺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基础依然薄弱;老旧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难度大;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装备的数字化还未完全覆盖;部分领域的落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生产能力的跨越以及竞争能力的增强。
对比需求查找出的这些差距,为核燃料公司的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以实践为途径的探索
“信息化只是手段,它的需求和效果最终都是通过业务来实现的。从实际情况看,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提升和降本增效的作用是明显的。”居倩这样描述信息化和业务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核燃料公司的成员单位——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虽远在甘肃嘉峪关,但是信息化工作却起步较早。从2009年开始筹划,经过7年的发展,四〇四已经建立起两地三级JM增强型网络,建成了体系完善、安全性高的涉密信息系统,全面纵深防御的安全管控体系和具有特色的ERP管理系统以及支撑业务的应用平台。其协同办公系统已经实现了全公司的无纸化办公,ERP业务管理实现了人财物管理的统一应用,生产管理实现了生产调度指挥和变配电、排风岗位的无人值守,提高了管理效率,减少了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居倩表示,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和专业团队是四〇四公司信息化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的法宝。
同样,位于四川宜宾的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仅进展得快,也切实感受到降本增效带来的实际作用。数据显示,其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自上线以来,因实时推送的电子流程及电子检验单、放行单取代纸质检验报告和放行单,使得物料流转效率提高了50%以上,各类检验信息、放行信息获取效率提高了100%,各种生产数据的汇总时间减少了60%以上,统计分析时间减少了50%以上,数据差错的人因失误减少了80%以上,避免产品报废、减少制造及管理成本约200万元/年。
在内蒙古包头的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早在上个世纪,就实施了设备自动化改造。自2012年开始,经过4年的持续推进,中核北方生产线自动化已经实现了从单体到系统集成,并陆续完成了十几个自动化项目。自动化是数字化的基础,持续推动自动化和信息化,才能逐步实现核燃料数字化和智能制造。
核燃料公司总部及各个成员单位在信息化工作中的探索,虽然起点和基础各不相同,步伐和节奏也不一样,投入和产出还有差异。但是,在前进的路上,他们努力让步伐更稳健。
以智能制造为重点
“十三五”是核燃料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核燃料循环体系中重要环节的信息化设计制造能力弱,先进制造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能力差,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
据介绍,根据中核集团关于“数字核工业”的总体部署及核燃料公司重点生产环节智能制造的实际情况,“十三五”期间,核燃料公司确定了信息化及智能制造“2+2+1”的行动计划。其中,推进数字化核燃料产业建设包括三方面重点任务:专用设备的智能制造平台建设,铀浓缩工程协同设计与运行仿真平台建设,核燃料元件车间智能化制造系统建设。目前,由核燃料公司牵头,中核机械、中核新能、中核建中和中核北方具体负责实施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也都已明确。
目前,智能制造技术在核燃料元件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已经在中核建中开展,已组织完成了“核燃料元件制造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战略研究”的编报、修订和评审,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制造总体推进方案的策划也已经完成。
按照“业务驱动,技术落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立足应用,注重实效;统一平台,统一架构”的推进原则,核燃料公司将在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智能制造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