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8日,中美两国代表正式签署《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引起国内广泛关注。新华社报道“该文件对中美未来经济合作具有重大影响,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据外电报道,《框架》构建了一个10年范围内的面对环境可持续、气候变化、能源安全挑战的广泛的协作。一个为引导合作的联合指导委员会已经建立,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为中方主席,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为美方主席。
美国有5个内阁部门参与了此次合作,分别为财政部、国防部、商务部、能源和环境保护局。中国参与的部门有:国家发改委、林业部、能源部、财政部、环保部、科技部和外交部。如有必要,以后中美双方会陆续补加一些机构以促进更好的合作。
《中国投资》获悉,框架下的第一阶段有5大合作目标,建立了5个工作小组,启动了每个目标下开展实质性合作的行动计划,以便在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完成所有的行动计划,并初步就在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探索绿色伙伴关系的概念进行了讨论。
中美第五次经济战略对话将于今年12月在中国举行。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大地认为,在《框架》中,意向性、观念性比实质性的东西更多。“首先不要从具体项目意义上来看,而是从中美长期接触、争取以合作代替对抗,多从对双方有利的积极态度来看”。
近年来,中美两国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对话与合作,在企业合作层面也有一些范例,美方获益良多。比如,雪佛龙等公司已与中国签订了100多个石油合同和协议;西屋公司与中国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签署了建设两个AP1000核电项目的商务合同并开始付诸实施。
据悉,保尔森是《框架》的首先倡议者,他认为中美应由战略经济对话过渡到战略合作层面,而10年期限则意味着“不单本届政府可以做,下届还可以接着干”。
但也有观察人士指出《框架》内容不太具体,虽有4个意向性内容,但没有涉及双方出多少钱、干什么事情以及具体时间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