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工业应用的先后,后处理技术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在其起始阶段,主要是为了优先提取军用钚,少数工厂曾不再纯化回收铀而是暂时贮存起来。
美国和前苏联最先采用的都是沉淀法工艺,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首逐步发展了以TBP(磷酸三丁酯)为萃取剂、以硝酸为盐析剂的PUREX(“萃取法回收铀和钚”的英文词头缩写)工艺。
早期的PUREX流程经改进后用于核电站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目前已被商业后处理厂普遍采用,称之为第二代后处理技术。由于核电站燃料的燃耗大大提高(从生产堆的不到1000MWd/tU提高到数万MWd/tU),裂变产物、超铀元素含量以及乏燃料的辐射水平大大增加。
因此虽然仍然采用了PUREX流程,但铀、钚分离及净化系数亦随之提高;很多工艺参数等均有改变;同时在废物管理(尤其在废液固化处理上)、人员的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核安全、工艺过程稳定性、经济性等方面,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和工程措施也有很大改进。
第三代(水法分离)和第四代(干法分离)后处理技术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处理的乏燃料燃耗进一步提高,在回收铀、钚的同时,还考虑次锕系元素(镎、镅、锔)和长寿命裂变产物核素(Tc-99和I-129)以及高释热核素(Cs-137和Sr-90)的分离。
后处理的对象繁多(除铀、钚外还含有裂变产物、活化产物及次锕系,共45种典型元素、200余种核素),而且各组份的含量差别大,化学行为极其复杂,铀/钚分离和对杂质的净化要求很高;核临界安全问题突出;运行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要求高。
因此,后处理是综合多个专业的高技术结晶,是一个国家科技与工业水平的体现。后处理技术必须经过实验室原理研究、冷实验放大研究、中间规模热试验考验、工程应用等若干环节,研发周期长、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