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网信息 » 正文

中国电网建设的铁军——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参与特高压工程建设纪实

日期:2016-01-22    来源:上海政务大厅

国际电力网

2016
01/22
09:4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中国电网 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 特高压工程

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他们攀爬丈量的身影。

在那湍急的大河旁,有他们挥汗放线的呐喊。

作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基建先行兵,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参加了国内所有特高压工程的建设。

“特高压”,对上送职工而言,就是:特别的技术要求、高标准的施工质量、巨大的心理压力。

每接受一次任务,就意味着要有“脱层皮”的艰苦;要有绞尽脑汁的苦思冥索。

有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铁军美誉的上送职工,每次都以自己不凡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过关斩将,高歌猛进!

题记

2015年,上海用电负荷达到了2982万千瓦,而上海地区发电机组最大出力仅仅为1900万千瓦,也就是说还有近1000万千瓦的缺口。奇怪的是,在有缺口的情况下,上海却没有出现大范围停电现象,特别是突发性的停电。

这缺口是怎么补上的?

答案是特高压电网。近年来,进入上海的特高压线路有三条:向家坝至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淮南至南京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

这三条线路全年可为上海输送电量384亿千瓦时,占上海全年用电量的27.23%,真正解决了申城电荒。

作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基建先行兵,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几乎全部参与了国内所有特高压工程的建设。

电从远方来!用电更环保!上海送变电公司职工为之付出了汗水和心血!

克难

世界上首个特高压交流同塔双回路输电工程————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浙北站地处丘陵,占地18万平方米,位于半山腰,两面环山。

当时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面临三大困难。

施工难度大。浙北站位于浙江安吉山地,挖填土石方总量137万立方米,回填深度最深达28米;华东地区雨量大、降水周期长,建设工期紧;构架基础开挖深度约4米,山区土石方开挖较难;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量大,清水混凝土工艺要求高。

桩基施工困难。浙北站累计桩基浇筑混凝土方量3200立方,桩长3-22米不等,总长6053.6米,共计401根。现场总共采用16台冲孔机,3台大功率发电机,一台25吨运水车,在确保了质量的同时赶上了进度。

施工环境差。由于浙北站地处丘陵,位于半山腰。交通不便,水源不稳定。工人每天从生活区到现场2-3个来回,要将近消耗1个小时。站区四周无稳定的自来水管网,土建通过运水车运水、河道抽水、循环用水、山沟蓄水等多种措施保证用水,现场用水高峰期4立方养护用水蓄水池达到26个。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

直面困难,职工们抖擞精神,攻坚克难。他们遇山开路;他们逢水架桥……

为了解决一系列的问题,项目经理鲁晓秋日夜关注试桩施工过程中的问题,收集相关数据,与项目部人员反复的讨论桩基的施工方案。在鲁晓秋科学的组织下,401根桩在3个月内顺利完成。

由于地势独特,测量就是个难啃的骨头。现场测量员钱嘉琦花了5个晚上把仪器测量、放样的功能摸索了个遍。他和施工队测工上午5点就起床,中午撑起遮阳伞,每天测量到晚上8点太阳下山。连续工作3天把主控制网和建、构筑物定位网测设完成。

桩基施工特殊,24小时成孔施工不间断,现场总共16台桩机日夜不停。现场质量员严诚君在现场要坚持15个小时的工作,最早凌晨5点就上山,最晚夜里12点才下山。

施工现场水源不稳定,仅能满足办公区日常生活用水,工人洗澡、烧饭的用水都经常受到影响。为了确保施工水源,项目副经理周岳林带着施工队绕着站址四周寻找水源,搭起了蓄水池从南面和西面的山沟抽水。水沟抽干以后就采用运水车从河道里抽水,再运到站里的蓄水池。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项目部一步一个脚印,在4个月的时间里,赶上了皖电东送工程其余三站的进度。

职工余清海负责三个队伍的混凝土计划及协调。第四季度里,混凝土浇筑几乎没有间断,他早上6点就起床确认混凝土是否到现场,碰到几个队伍同时浇筑混凝土的时候,他在现场一站就是一整天。每天他都根据施工队进度情况,对后续浇筑计划进行沟通和确认。碰到工作量大或临时调整计划的时候他都亲自到搅拌站做工作,确保站内混凝土供应及时。每次混凝土到现场,他都严格检查泵送车撑脚是否牢固,临时电箱、工器具布置是否安全可靠,在确保生产任务的同时严把安全工作。

浙中1000kV变电站是华东特高压主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成投运后将增强华东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抵御严重故障的能力,直接对上海等用电大户城市减少发电量,从而减少雾霾等能源污染。

浙中站位于浙江金华地区,项目部在工程初始精心策划,将图纸工程量逐项分解,并借鉴以往工程经验,定人定责,进行机具及材料准备,尽力做到策划无死角;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现场物资管理、跟踪,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运输成本。

由于施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工程项目部会遇到计划失效,人机怠工的情况。浙中项目部对此做了充分的准备,每天收工会,针对第二天工作的天气、设备到货等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制定2—4套应对计划,避免计划失控,为保证施工进度进行充分准备。

浙中站500kVGIS总计15个间隔,约1500米母线通管。原计划工期100天。由于厂家设备生产滞后,实际有效工期仅65天。

[pagebreak]

厂家设备集中到货后,连续10天阴雨天气。为了保证现场施工进度,项目部采取雨天短驳设备,晴天对接安装设备,既保证了工艺质量,又避免了怠工,使施工按期完成,得到现场业主、监理的一致肯定。

创新

2015年10月13日,嘉定地区,淮南至南京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线路18标段跨越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两端铁路的施工正式开始,因为要配合高铁运行时间,这次线路跨越的时间被安排在凌晨1点至4点半,计划工期为16个夜晚。

当时两个高铁铁路离地就将近20多米,正常来说,跨越架起码要达到30米才能符合跨越封网的要求。但是越高的跨越,伴随的风险性也越高,高铁上方的线路跨越伴随的风险性较高,如何安全又快速的跨越给施工人员带来了难题。

以往跨线施工中经常使用的毛竹跨越架显然是不符合这个要求,30米的高度下,毛竹搭成的跨越架不仅不够“稳重”,而且能承受的重力以及防护作用也及其有限;另外两种特殊跨越架,不停电跨越架和钢管跨越架,它们对地面的平整度和占地面积的要求极高。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送变电员工组成的这个项目部集思广益,结合以往线路架设的经验,创造出了适合目前这种情况下的新型跨越架——快速组合式大型格构式跨越架。

相比起来,格构式跨越架比传统的毛竹跨越架更重、更稳定,比钢管跨越架所需的空间要小,而且搭建起来更为的迅速。

格构式跨越架的构成及其简单,其构件就来自近几年特高压组塔阶段经常使用的落地式平臂抱杆,这些不同规格的抱杆在组塔时候显示了自己的威力,在组塔结束后就静静地“躺”在了材料库房之中。为了“物尽其用”,18标段项目部将这些抱杆重新带到现场,通过搭积木式般的拼装组成了现有的格构式跨越架。

“首先在地面上拼装架体底部的框架结构,然后用吊车将地面拼装好的立柱竖直起吊,底部与六通连接件连接并紧固,再吊装横梁部分,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上层结构,一个格构式跨越架就组立完毕了。”项目总工李轶群介绍了这款跨越架的组建方法。

种简易的安装方法,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像18标现场所需要的4个跨越架,如果采用毛竹或者钢管搭设,起码要花上一周时间,而抱杆组成的4个跨越架,只需要一辆吊车花上三天,就全部组装完成。

“抛开了人力和毛竹,仅使用吊车安装。现场也少了很多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18标段项目总工李轶群笑着说道,这是他经历过“最干净”的跨越现场。

此外,18标跨越采用的格构式跨越架单个重量就达到了70吨,不仅比传统的毛竹跨越架要重上好几倍,就连成本最高的钢管跨越架也没它“笨重”,这为跨越架的整体稳定提供了可靠基础。不仅如此,用抱杆所搭建而成的这款新型跨越架,在单边跨越架受到3.5吨的导线压力时,瞬间变形仅为15毫米,远远低于标准48毫米的要求,这为跨越时的安全提供了较大保障。椅背式的形状,令它的占地相对集中,远远小于不停电跨越架和钢管跨越架所需要的占地要求,多种规格的抱杆,又能令它可以应对包括斜坡都非平整的地面情况。而它依靠抱杆安装的特点,从理论上讲,可以“无限”叠加,从容应对任何高度的跨越。

而最值得欣喜的是,这么一个稳重高效的钢铁巨人,它的成本还格外喜人。

“由于我们采用的都是组塔时候的抱杆搭建,搭建时候又是纯靠吊车,不仅节省了材料成本,连人工成本也省去很多。”李轶群说道。项目部曾假设将格构式跨越架和毛竹跨越架做过对比,计算下来,仅进行一次跨越,格构式跨越架就能比毛竹跨越架少花费20余万元。

原本计划为16个夜晚的跨越施工,实际到最后只花上了11个夜晚。用项目总工李轶群的话来说,这11个晚上,他们全身心地都扑在了线路跨越建设上。

这样的创新故事不少!变电站里的移动式车间也是一例。

沿着18标段线路一直往北,建设中的苏州特高压变电站也迎来了电气安装的高峰期。

走近站内,除了能看见许多安装中的大型设备,你也一定会被站内两座体育馆大小的“移动城堡”所吸引。

这两座“移动城堡”全称叫做——1000千伏GIS移动式装配车间,苏州变电站内的3个完整串1000千伏GIS安装工作就在这两个移动的大家伙里面完成。

“GIS的拼接安装对空气质量要求很高,以前,我们会用铁架和油布制作成防尘棚将对接面包裹起来,然后拼接安装。可一旦遇到刮风下雨或是风沙略大,这种构造简易的防尘棚内就会湿度和粉尘超标,活就干不了了。”负责苏州站电气安装的项目副经理施红军介绍说,“但引入了这个移动装配车间以后,以往令人头疼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为特高压GIS量身定制的移动式装配车间全部由彩钢板构建而成,可以防风挡雨,其内部空间达到5000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工厂车间,大大提高了GIS安装效率。

车间内有6台空调和2台大功率除湿器,能够全天候不间断排湿,即便是下雨天,外界湿度达到90%以上,车间内的湿度也能稳定控制在40%至50%左右,远低于GIS安装湿度小于80%的要求;1台干燥发生器则源源不断地为车间注入新鲜空气,使车间内部气压稍高于车间外部气压,保证外界扬尘不会透过缝隙进入到车间内,装配车间内的扬尘一般在每升10毫克以下,相当于普通家庭的生活环境。

“我们还在车间入口同时安置了风淋设备,防止施工人员进入车间时带入粉尘。”施红军说,“与干燥发生器配合,可最大程度保障移动车间内干燥无尘。”

可移动是装配车间的另一大特点。GIS设备有多处对接面,以往的防尘棚需随用随建,完成一处对接后全部拆除并异地重建,十分耗费工时。而移动式装配车间底部有6组钢制滑轮,车间整体则坐在预先敷设的轨道上,依靠大功率电机的驱动,每10秒钟便可移动5米。

此外,装配车间顶端安装有两个行车,用以替代原本户外GIS安装时候使用的吊车,安装速度、精度比也吊车要快、要高。

“关键是质量。”项目经理金刚说,“1000千伏GIS移动装配车间使用以后,真正使得GIS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做到无尘干燥,确保了其设备的安装工艺和安装质量,保障了整体工程的顺利投入运行后,GIS的运行可靠。”

[pagebreak]

创新带来的是安全和质量的双丰收,也给这支“铁军”印上了时代独有的创新印记。

精神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信心百倍!

这精神就是不畏艰难的斗志,直面挑战的强悍!

被称为铁军的“上送”职工始终传承着这样的精神。

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浙中1000伏变电站项目部职工在施工过程中,做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质量零缺陷。项目部的工作得到国网领导及业主、监理、运行的一致认可。

支撑这“两个零”的是无私的奉献。

项目经理璩啸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父母家离工地不到半小时的车程,但是整个工程过程中,璩啸常常过家门而不入,看望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

电气项目副经理兼项目总工陈楠,连续40多天在现场坚守,常常早上5、6点出门,凌晨2点回寝室,连带大他外婆过世,他也仅回上海一天参加葬礼,又立马回到了工地。

土建项目总工徐笑非,工程期间老婆被查出甲状腺癌,要进行甲状腺全切除,但是正值土建施工高峰期,徐笑非不得不继续在现场工作,对于妻子他含着一份愧疚。

电气技术员丁皓磊长时间不能回上海,导致女朋友和他分手。但他丝毫没有把分手的负面情绪带入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现场负责人蔡利明,作为施工队长,儿子参加高考,老婆上夜班,在无法照顾儿子的情况下,仍然在现场坚守岗位。

2014年,国家决定加快建设包括“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在内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要求到2017年全部建成。除了淮南至南京至上海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工程外,上海送变电还承担了四条交流特高压中,蒙西至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线路工程(12标)以及榆横至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线路工程(24标)的建设工作。

前一个在河北保定,后一个在山东邹平。

在邹平,每个塔位基础都在山上,项目总工陈懿麟带着项目部技术员梁晓悦每天都要上山下山,再上山再下山对每个塔位进行质量管控,项目部安全员唐明钧,虽然还有一年即将退休,每天也忙个不停。

“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工程上去了(建好)要紧。”唐明钧说。

在河北保定,漫天飘雪的季节,项目经理郁冬同样带着项目部山上山下的跑。“每年下雪的时候,都是安全风险最高的时候。”郁冬说道。

郁冬的项目在开始前就遇到了临时线路改线的大难题,为了赶上其他标段的进度,他昼出夜归,早上就到现场抓安全抓进度,晚上回到项目部做方案改计划,拼了命地要把工期赶上去。

而至于自己的辛苦,他的回答是“我们是‘铁军’,这是我们的传统”。

“工作上的辛苦不算什么,关键是家里人。”郁冬说,“在工地上久了,对家里人的照顾就少了,每次回去都觉得特别愧疚。”

“入职的时候,领导就和我们说了,送变电活不好干,365天,360天在外地。”24岁的技术员周哲泰挠了挠脑袋说说,“找女朋友蛮困难”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那么大,等我过几个月回去,孩子都那么大了。”30岁的项目总工陈懿麟说。

“家里人现在也理解了,送变电不容易,送变电的亲人更不容易。”47岁的钱土根说。

“做着做着就习惯了。”这是从上海送变电员工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这五年中,构建特高压主干网的目标将会成为未来的主要建设方向,上海送变电工程公司誓言:继续投身于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发挥自己“铁军”特有的战斗力量,不断建设精品工程,让自己的战旗飘扬在五湖四海,为整个国家的电力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