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北国草原,春意盎然,绿草萌发。5月2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大河口乡的锡盟—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锡盟变电站建设现场,到处是一片紧张有序的繁忙场面。作为内蒙古境内首条开工的特高压工程,锡盟—山东特高压自2014年11月开工建设以来,迎来了首个施工高峰期。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鄂尔多斯准噶尔旗,内蒙古第二条特高压工程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也在紧张的建设中。
资源富集急需外送
内蒙古煤炭、风能、光能蕴藏量丰富,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国家规划的9个煤电外送基地中的2个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即鄂尔多斯盆地和内蒙古东部。全区煤炭累计勘察估算资源总量为8249.65亿吨,其中查明的资源储量为3950.41亿吨;风能总储量13.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3.8亿千瓦,占全国50%,居全国首位。
内蒙古地区能源资源富集,有巨大的电力供应能力,但本区负荷小,电力消纳能力明显不足。2014年,全区发电量达3857.8亿千瓦时,增长8.2%,全社会用电量为2417亿千瓦时,约占发电量的2/3。相关规划显示,到2020年,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三大煤电基地有能力新增火电装机规模约1.3亿千瓦,全区风电基地装机容量将达5800万千瓦以上,全区光伏发电装机将达600万千瓦,合计新增供电能力1.6亿千瓦以上,其中多数需要通过外送实现消纳。
目前,内蒙古电力外送主要采用区内500千伏电网来输送,其中蒙东地区电力主要送东北地区负荷中心辽宁省,蒙西地区电力主要送华北地区。然而,近年来,东北、华北地区电力市场已近饱和状态,难以腾出更多的市场空间消纳内蒙古电力。同时,由于缺乏远距离、大容量电力外送通道,内蒙古能源基地的发展日渐受到制约,现有的500千伏外送电网已远不能满足内蒙古地区能源外送的迫切需要。
特高压建设新格局
2014年5月16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的通知》,其中在内蒙古将建设锡盟—江苏、上海庙—山东两条特高压直流和锡盟—山东、蒙西—天津南两条特高压交流等4条电力通道,计划2017年前全部建成投运。目前,锡盟—山东、蒙西—天津南2条特高压交流工程已开建,锡盟—江苏、上海庙—山东2条特高压直流工程的属地化协调和核准办理等前期工作也在快速推进。
按照国家电网的总体发展规划,到2020年,内蒙古境内将建成“七交五直”12条特高压交、直流外送通道,形成强交流、强直流混合外送的格局。同时,规划的国际互联工程俄罗斯—霸州、蒙古—天津电网通道也将穿越内蒙古地区。可以说,特高压为内蒙古电力外送和清洁能源发展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发展蓝图,打造了“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的全新格局。
蒙电外送迎来春天
特高压建设为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多方面对特高压工程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如锡盟—山东特高压通道是山东省第一条特高压通道,山东省上下给予了高度关注,山东省电力公司建设部特高压管理处变电专责程剑介绍:“这条特高压通道建成后,山东就能用上从内蒙古大草原输送来的清洁能源,这将极大改善山东省缺电的现状。”
到2020年,投资2922亿元的“七交五直”特高压工程建成后,内蒙古自治区新增输电能力1亿千瓦,直接拉动内蒙古电源投资9000亿元,每年带动GDP增加38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8.4万人,同时还将有效带动新能源、新材料、褐煤提水、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届时,蒙电外送规模将达1.3亿千瓦,年外送电量8300亿千瓦时,增加当地煤炭就地转化3.8亿吨,每年可减少中东部地区电煤消耗1.8亿吨,减排二氧化硫90万吨、氮氧化物82万吨、烟尘15万吨,PM2.5污染可比2010年降低4%左右。
内蒙古电力外送的大门已然开启,特高压建设的号角正在吹响。内蒙古将积极构筑连接大型能源基地的电力交换平台,形成“强交强直”的坚强送端电网,在广袤的草原升腾起输送清洁能源的灿灿朝阳,将源源不断的能源送到全中国,并与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形成能源互联,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