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乌鲁木齐市大浦沟填埋气体发电工程正式并入国家电网进行发电,这是全疆首个垃圾填埋气体发电项目。
6月8日,记者来到乌市大浦沟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填埋场。在这里,既闻不到垃圾腐败的臭味,也看不到发电厂烟囱里冒浓烟。过去成片裸露的生活垃圾上覆盖了一层薄膜,一排排废旧轮胎压在薄膜上避免被风起,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竖起的收集井。这里就是发电场的原料所在地,遍布垃圾上的59口收集井,将垃圾发酵后产生的“臭气”抽取到填埋气体收集站,再通过一根直径为400毫米的地埋管道输送至百米外的预处理车间,在那里变成电能。
据介绍,59口收集井组成的收集系统每天收集填埋气体约3.84万立方米,每天可发电28800度。据乌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据测算,该项目年发电量可达到1100万度,利用填埋气体372万立方米。而每利用1000立方米填埋气体,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吨。
“按照一户居民年平均用电1200千瓦时(度)计算,可供9000户居民使用1年。”这位负责人说。
目前乌市生活垃圾仍以填埋处理为主,作为乌市最大的垃圾处理场,大浦沟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处理着乌市90%的生活垃圾,日均处置量超过3000吨。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在厌氧情况下发酵会产生大量沼气,既会成为大气污染源,还是填埋场的火灾隐患,但它却是理想的发电气体燃料。
“不是所有垃圾填埋场都能实现填埋气体发电。”这位负责人说,利用填埋气体发电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垃圾日处理量不能低于500吨,否则无法收集充足的气体;二是处理的必须是生活垃圾,不能有建筑垃圾等,否则无法充分发酵生产沼气。
“作为新型绿色电力来源,垃圾填埋气体发电具有建设周期短、运营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可使城市垃圾变废为宝,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乌市大浦沟填埋气体发电工程以特许经营方式,由新疆华美德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13年7月投建,总投资3420万元,总建筑面积1166.5平方米。
从填埋走到发电垃圾变宝有门道
填埋后的垃圾是如何发电的?答案是,从填埋到发电,这些生活垃圾要经过4道程序。
在经过填埋发酵、收集井收集气体,气体收集站通过管道将填埋气体输送至预处理车间后,第一道程序由此展开。该项目电气工程师刘伟华说,在预处理车间,系统会对填埋气体的湿度、压力、甲烷含量、氧气量等进行处理。
“这个预处理监控系统上能看到和填埋气体有关的湿度、压力、甲烷含量的实时监控数据。”刘伟华指着系统上的一组数据说,“比如甲烷含量不能低于35%,氧气不能超过3%。通过预处理净化(滤除水蒸气及杂质)后,填埋气体才能符合机组发电使用要求,才有“资格”进入第二道程序——发电车间。
在发电车间,有两台637千瓦时发电机组,进入车间的填埋气体正是通过这两台发电机进行燃烧发电。“发电的主要原理就是甲烷气体通过内燃机燃烧后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刘伟华说。
在第三道程序中,填埋气体产生的电能将通过变电设施升压至10千伏,工作人员实时监控发电量、温度等,待达到标准后便并入国家电网。
第四道程序在开闭所,到达这里的电能汇集到国家电网主网,由电业部门统一调配,最终进入首府居民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