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尽管中国核电产业发展仍需要继续完善,但作为未来高端制造业“走出去”的核心内容之一,核电产业已成为实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专家认为,考虑到中国核电产业的自身特点及国际环境大背景,中国核电“走出去”应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三步走”已迈出两步 中国核电走出去有望加速
今年以来,中国核电“走出去”持续加码。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电力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4月20日至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核电合作则是中巴能源合作的重头。
据悉,4月2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电建三公司正式收到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厂二号、三号机组常规岛土建、安装施工项目中标通知书。该项目是采用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的首个海外核电项目,是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标志性项目。
一时间,核电“走出去”成为外界热议的话题,学界商界亦纷纷开始探讨其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的可能性。
那么,作为核电国际竞争界的“后来者”,面对强劲对手,中国核电“走出去”可以分几步?
核电出口有望近期取得突破
4月下旬,在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中巴两国签署了50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又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业内人士表示,在“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的情况下,中国核电出口有望在近期取得突破。目前,中国大型核电央企正四面出击,由于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和高性价比,因此,核电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核电在巴基斯坦、阿根廷、南非、埃及、土耳其和英国等地均有突破:今年以来,中国与法国、阿根廷、南非等多个国家签署了核电站领域的合作协议;中国将在巴基斯坦承建6座核电站,并有可能向巴方出口更多的核反应堆;中国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还有望出口英国。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核电设备企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20年,常规岛、核岛和辅助设备产业将迎来近3000亿元市场。而海外核电项目开发空间亦非常大,未来10年国外有60至70台新建机组的市场空间,同时还将有30至40台机组退役,20至30台机组延寿。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陈耀表示,很多亚洲、非洲、中欧国家对装备制造业有相当大的需求,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之中,不少都是核电发电量占比6%以下的国家,中国装备有“走出去”的条件。核电项目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出口,可以拉动中国高端的装备制造业,也拉动中国的经济。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助于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
事实上,在中国核电“走出去”方面,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也早早有了动作。继高铁股之后,核电板块个股又成了“一带一路”概念的新宠。国泰君安证券认为,核电处在国内大发展和出口前期,市场空间大,核电板块机会至少将持续至2015年全年,核电国内建设与出口是在国家层面上坚定、大力推行,落实确定性高且会有持续利好。
技术与内耗拖累“出海”进程
根据世界核能协会发布的数据,到2030年,国际核电市场将新增160台左右的机组,新增投资达1.5万亿美元(1美元约合6.12元人民币)。然而,虽然海外核电市场前景极具诱惑力,企业“出海”风头正劲,但“海上征程”却吉凶难料。
尽管中国是核电大国,却并非核电强国。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核电一开始就有自主开发与国外技术引入两条路线,其优势是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总结教训,风险性相对低;劣势是原始技术积累还有待加强。
目前,国际核电市场竞争极为激烈,除了政治外交因素外,技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是竞争能否胜出的关键。虽然中国设备国产化率在不断提高,但国内制造并不等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周志伟说,近年来,中国在核电技术自主研发方面进展迅速,自主研发率可以达到70%-80%,但不少关键设备和技术仍缺乏,或者设备成本比国际市场更高。这要求中国在核电技术方面仍需加强技术积累。
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定位路线是三代核技术。目前,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承担从美国引进的AP1000技术的自主化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比AP1000技术更安全可靠的CAP1400。中广核和中核分别对自身现有的二代核电技术进行改进,开发出符合三代安全标准的核电技术路线ACPR1000+和ACP1000。
除了技术之外,中国核电行业存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别为中国广核集团、中核集团及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核电发展已有几十年,但几大核电企业并未真正形成合力。三大巨头在核电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分歧,对市场争夺十分激烈。在国际市场上,三大巨头缺乏合力,甚至有时成为对手。这被业内人士视为中国核电“出海”最大的障碍之一。
2012年,中广核将与法国阿海珐公司联手,国核技则与美国西屋电气搭档竞标英国地平线项目,但最后两家均败北而归。专家认为,中国核电企业应形成合力共同走出去,加强合作,减少内耗。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为满足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和自身发展需要,2013年4月25日,中国国家能源局主持召开了自主创新三代核电技术合作协调会,中广核和中核同意在前期两集团分别研发的ACPR1000+和ACP1000的基础上,联合开发“华龙一号”。今年2月中国、阿根廷两国政府签订《关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设压水堆核电站的协议》,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成功出口拉美并将落地阿根廷。这初步显示了中国核电企业合力出海的成功效应,开启了中国核电“出海”的新篇章。
“三步走”已迈出两步
当前,尽管中国核电产业发展仍需要继续完善,但作为未来高端制造业“走出去”的核心内容之一,核电产业已成为实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专家认为,考虑到中国核电产业的自身特点及国际环境大背景,中国核电“走出去”应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中电投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启洲曾提出核电走出去“三步走”的战略:装备走出去;技术走出去;资金走出去。
在专家看来,核电装备制造出口已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开路前锋。从国际先例来看,核电设备出口主要依托于核电项目和技术的对外输出。随着海外核电项目的相继落地,国内核电设备商将分享“借船出海”的利好。
事实上,此前中国承建的巴基斯坦多台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已为中国核电设备“走出去”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市场认可度和运行经验,这为中国相关装备制造企业顺利出海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招商证券测算,按照国内核电建设经验,平均每台机组拉动设备投资约60亿元,海外核电市场按照每年两台套来测算,将拉动每年120亿元设备订单。
在技术走出去方面,“华龙一号”成功出海“试水”,翻开了中国核电技术自主创新出海的新篇章。专家介绍,“华龙一号”充分利用和持续提升国内成熟的工业基础、工程优势和运营经验,首台套国产化率即可达到90%,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工程实践,可快速带动国内技术、工程、装备和队伍走出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核电技术竞争激烈,中国面临着不少强劲的竞争对手。目前,全球共有六个国家具备完整的大型核电技术输出能力,分别为美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及韩国。输出技术在全球在运机组的占有率上,俄罗斯、美国、法国位列前三。尤其是俄罗斯的三代技术,由于是在成熟的二代技术上进行持续创新改进形成的,兼具先进性、成熟性和经济性特点,竞争优势更明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世界核电新一轮复兴正带动着这个产业走向更多新兴市场,而各个核电强国之间的技术出口竞争也会日趋激烈。对于中国而言,目前国内三代核电技术尚无成型的项目,而第三代核电技术从国内投入应用到走出国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完成装备、技术“出海”后,中国核电“走出去”将迎来第三步——资金“走出去”。与火电、新能源等发电方式相比,核电在稳定性和经济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业内公认的优质资产。国内资本可以出海投资优质的核电资产项目。
总言,中国核电出海任重道远。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企业应该上下同心,联合造船出海。受访专家认为,国家应尽早搭建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平台,推出行业创新发展,帮助企业形成合力,把核电产业打造成中国高端制造业出口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