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发布电改“9号文”首个配套文件——《关于改善电力运行调节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的指导意见》,明确鼓励提高新能源发电的消纳比例,随后内蒙古、湖北陆续出台地方版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规定。种种迹象显示,业界期盼多时的国家层面“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出台在即。
破解消纳难题的利器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是指政府用法律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份额做出的强制性规定。目前,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18个国家和美国部分州已实施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我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政策制定背景与国外不同,英美等国往往通过配额制解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成本分摊问题,而我国实施这一制度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并网和消纳问题,并真正建立起有保障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行政措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研究员陶冶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清洁电力峰会上说。
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曾提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思路,即对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地方政府三大主体提出约束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要求。2012年2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制订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讨论稿)》明确,发电企业承担发展可再生能源义务、电网企业是保障性收购配额的义务主体、地方政府则承担消纳配额的义务。
“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最大的难题是协调。”陶冶补充说,“配额制需要解决跨区消纳问题,首先是消纳市场同级别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其次是包括电网公司在内的国家级电力企业的协调,这个过程涉及经济性的考量,难度和成本都非常高。”
除了协调难度大以外,陶冶指出,配额制要求真实物理量的消纳,但从电力角度来讲,发电、输送、配电到最后使用需要在同一时间完成,需要有物理系统进行连接,这是实施配额制的另一大困难。
实施条件已成熟
据记者了解,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指标有基本值和先进值两种,国家鼓励各省制定超越基本值的发展目标。上述目标将分解到各个省政府,各省再分解到本地市县,层层考核。纳入考核的能源品种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发电等非水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