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合肥市“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阶段性成果发布会暨光伏应用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举行。此次集中开工的17个项目,装机容量达205MW,总投资约20亿元,将进一步加快该市光伏推广应用步伐。这些项目建成并网,年发电量约2.1亿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万吨。
近年来,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我省能源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的目标,坚持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两条腿走路,光伏产业呈现勃勃生机。龙头企业加速集聚,已拥有阳光电源、晶澳、通威、海润、中南光电、景坤新能源等30家生产企业,形成从多晶硅原料—电池—组件—逆变器—发电工程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2014年,全市光伏产业实现产值246.8亿元,同比增长69.9%,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57.6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为10.8%,已成为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光伏产品生产基地。
合肥市积极构建先行先试创新体系,光伏“造血式”扶贫开创全国先河,成为“合肥模式”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光伏电站被纳入美好乡村试点建设内容,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创新“地役权”供地方式,支持光伏农业大棚、渔光互补、荒滩荒坡等电站项目建设,并在环巢湖设施、市政府大楼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实施“走出去”战略,帮助企业开拓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地面电站市场。截至2014年底,全市分布式装机总规模达225MW,位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其中,完成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项目60MW,建设进度排全国各示范区第一名。
在光伏产业应用实践中,合肥市还在全国率先出台光伏“度电补贴”政策。将应用与扶贫紧密结合,在全国率先实施“光伏下乡”工程,300户扶贫光伏电站已全部建成并网。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服务和产品,将光伏应用项目纳入节能考核、有序用电和合同能源管理补贴范围,探索光伏发电节能量交易等。该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省“节能综合性示范城市”。截至去年底,全市光伏电站建设带动投资约19亿元,全年发电量1.9亿kWh,占全市全年工业用电量的1.5%,减排二氧化碳达15.6万吨,发电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14亿元。
近年来,合肥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正是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引导作用,搞好“顶层”设计,完善支持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让“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共同发力,使光伏应用产业成为该市新一轮发展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