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
十二五”规划目标似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余下几个月时间内,即便前期获批的400万千瓦项目突飞猛进全部建成,距离500万千瓦目标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折戟数年之后,海上风电正酝酿提速!
近期,国家能源局对外公布《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方案(2014-2016)》(以下简称《方案》),总容量1053万千瓦的44个海上风电项目列入开发建设方案。政府发出的海上风电提速的明确信号,在业内引起震动。
《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海上风电装机容量2020年要达到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是中国的重大能源战略组成部分。与陆上风电顺风顺水、轻松超额完成规划目标相反,海上风电已经严重落后。
在今年“两会”期间,“电力一姐”李小琳提案直击海上风电面临的四大困境:一是战略规划工作滞后,二是核心装备国产化进程缓慢,三是开发协调难度大,四是电价和补贴机制仍需不断优化完善。
正如李小琳的提案所言,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确实面临重重掣肘,审批、监管混乱,发展几乎停滞不前。面对严重落后于规划目标的窘境,海上风电发展该如何对症下药、破解行业痼疾呢?
“十二五”目标难落实
从这几年风电的发展情况看,陆上与海上两极分化,情况迥异。陆上风电盲目跃进,饱受“弃风”之痛;而海上风电却进展缓慢,迟迟难以打开局面。
来自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为428.6MW,仅占当时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的0.5%左右。而《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2015年海上风电实现装机容量500万千瓦,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华夏能源网(微信sinoergy_com)研究员吴可仲认为,如今已至“十二五”收官之年,海上风电的“十二五”规划目标似乎也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公开的数据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不到50万千瓦,未及“十二五”规划目标的1/10。在余下的几个月时间内,即便前期获批的400万千瓦项目突飞猛进全部建成,距离500万千瓦目标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或许是预见到了困境,国家能源局、发改委在政策上已经开始频频发力。2014年6月,发改委首次确定海上风电的标杆电价,明确2017年以前投运的近海风电项目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85元,潮间带风电项目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0.75元。试图在饱受争议的电价问题上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但是,业内似乎对此并不领情,表现颇为“淡定”。有研究数据表明,目前海上风电的成本维持在1.5—2万元/千瓦左右,大约是陆上风电的2倍。理论上来说,海上
风电电价也应该是陆上风电的2倍。因此,在成本难降的情况下,相比0.5元/千瓦的陆上风电电价而言,海上风电并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也难怪中标的企业一直“跑海圈风”,项目却迟迟不开工。
“多龙治水”痼疾难解
海上风电长期停滞不前,这与多年存在的“多龙治水”痼疾不无关系。
据了解,海上风电光项目审批就涉及国家能源局、海事局、发改委、环保部、交通运输部等多个部委,审批职能交叉、权责不一,往往导致项目审批令出多门。即便是最终通过各部门的“层层关卡”,还得取得项目所属地方海洋主管部门的施工许可。
与陆上风电不同,海上风电还涉及到海洋渔业、军事用海等问题,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协调难度大。华夏能源网(微信sinoergy_com)研究员吴可仲认为,在一些依靠沿海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地区,基本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海洋经济产业链,地方政府不会轻易将宝贵的近海、滩涂等地拱手相让,因此,本来“高大上”的海上风电新能源到了地方不一定会受待见,甚至还会被排斥、阻挠,从而延长了项目前期工作周期。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易跃春曾透露,海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获得许可、通过海洋环评、通航安全论证的周期一般都需要2年以上。如此繁琐漫长的审批周期,直接拖累了项目进度。
在第一批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中,一些项目仅审批一项就得花费数年时间,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如今,距离2010年公布的首轮特许权招标结果也已经数年有余,但项目仍未全部动工建设,海上风电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时值“十二五”收官之年,海上风电规划目标落空基本没什么悬念,想在“十三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谈何容易?多年的发展教训表明,任凭产业蛋糕画得再大,体制、机制问题没理顺,必定会造成行业发展失衡。
欧盟提出到2020年海上风电装机达到40吉瓦。国外权威机构统计,2013年英国海上风电装机达3.67吉瓦、丹麦1.23吉瓦、比利时56.55万千瓦、德国50.8万千瓦,中国的并网容量只能排到第五。这些欧洲小国,在海上风能开发上都比中国强大。如今海上风电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中国需要抓住机会、稳中求进,寻求海上风电的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