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梳理了电力需求与供应的逻辑关系后,一旦遭遇电力需求增长放缓,又应该在几种电源中如何取舍?早在2006年1月1日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就已经对此给出明确的答复:可再生能源发电,电网企业应当根据规划要求,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电力需求放缓,火电过剩后,清洁能源的发电空间自然被传统电源所挤占。2014年核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减少385小时;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减少120小时,有着各自的客观原因,也存在着共性的主观因素。
2014年我国整体风资源较差成为了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减少的客观原因,然而弃风、弃光问题没有得到根治成为了清洁能源发电受限制的主观原因。
据了解,2014年,我国新投运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共计五台,在原有17台核电机组完成的总发电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分由22台机组完成,核电机组的平均利用小时数自然会下降。再加上宏观经济形势对电力需求造成影响,蛋糕变小了,切到核电部分的比例自然变小,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减少385小时就不难理解。核电专家张禄庆对核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减少做出如上分析。
这不是蛋糕变小如何切的问题,在电力需求放缓的形势下,化石能源因为发电造成的污染可以人为控制,而弃风、弃光的行为是一种对可再生能源的浪费。依据可再生能源法,当电力需求减少时,通过对化石能源发电加以限制来减少资源与环境的负担,而不应通过分配比例来降低清洁能源的发电效率,这一现象必须引起业内的足够重视。
在此次发布的 “平均利用小时情况”数据中,未对太阳能发电情况做出统计。姜绍俊对本报记者表示:“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太阳能发电装机已经超过‘十二五’规划的目标。经过推算,2014年太阳能发电量约为260亿千瓦时,也超出了‘十二五’规划的250亿千瓦时,2014年的太阳能发电平均利用小时数约为110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