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环境污染防治改革方案》着力点之一,是健全污染防治的“后果严惩”工作机制,特别强调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方向性转变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质性探索。
在水污染防治和土壤环境保护中,方案均提出“污染治理市场化”,鼓励由第三方提供治理服务。省环保厅副厅长杨雪鸿对此解读说,过去的思路是“谁污染谁治理”,但一些企业不重视治理质量,敷衍了事。实践中发现,由专业的第三方提供治理服务效果更好。
杨雪鸿分析,实行第三方治理,必然要招投标,更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培养壮大我省环境服务业等新型环保产业。“实行‘谁污染谁付费’、第三方治理、环保部门检测效果的市场化模式,是污染防治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生态补偿制度涉及利益关系复杂、争议大,但结合全省58个区县不再考核GDP,强化生态考核及群众脱贫增收情况,我省要啃这块“硬骨头”。杨雪鸿透露,将首先在紫坪铺水库开展生态补偿制度试点。紫坪铺水库将划为饮用水源保护区,下游受益的成都、绵阳、德阳、遂宁、资阳等5市,将对阿坝州进行生态补偿。
此外,方案还提出“开展省重点污染源IC卡排污总量自动控制管理试点”,这意味着我省将建立企业刷卡排污总量控制新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不用到现场,就能看到IC卡联网企业的排污情况。“过去污染发生了,主要靠电话汇报和群众举报。数字化监控系统就像‘望远镜’,能主动发现企业污染。”杨雪鸿介绍,先期将在成都、德阳、绵阳、泸州、内江、宜宾、南充、广安、达州等9市开展试点,选择废水试点企业9家、废气试点企业8家建设试点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