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参加浙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启委会的印永华稍显疲惫,但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马不停蹄的生活。如今因大气污染防治而上马的多项特高压输电工程,让这个最初就深深介入特高压论证设计的大工程师有了一种繁忙而有所成的舒心。
十年光阴弹指一瞬。十年前的那段时光,印永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与众多电力行业顶尖专家一起论证特高压要不要上,为什么要上?
在印永华看来,上特高压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两个字: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要,电网发展对坚强网架的需要。
印永华回忆当初支持特高压发展专家的观点,基本都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将按照高速或者中高速继续发展,在这期间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将以同样的速度增长。而我国70%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中东部,但能源基地远离需求中心,76%的煤炭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80%的水能资源集中在西南部,绝大部分风能和太阳能也集中在西部和北部,供需相距800〜3000公里,逆向分布矛盾十分突出。
如此一来,特高压输电技术具有的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省占地的固有特征,就成为众多专家支持的原因。
此外,伴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网架结构一直都相对薄弱。特高压的加入,对于加强我国网架结构有着莫大好处。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出身的印永华看来,一个坚强的网架结构相比其他辅助手段都更有利于电网整体安全,这是电网安全的根本。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电网总装机容量已达到原来的15.3倍,国家电网公司的500千伏变电站已达353座、线路总长10.1万公里,平均站间距已接近90公里,但仍不能满足大规模、远距离输电要求,在负荷中心地区继续扩张又面临短路电流超标、土地资源紧缺等刚性约束。根据电网发展的一般规律,需要升级至特高压,从根本上提高输电能力。
尽管多方面数据证明了发展特高压的必要性,但是阻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大的阻力来自于那时对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技术的不自信。十年前,尽管电力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中快步向前,但同时也形成了尾随西方技术潮流的思维惯性。因此,日本、前苏联的特高压工程停滞不前,以及欧美国家特高压技术一片空白无经验可参考,成为上马特高压技术的最大顾虑。
印永华认为,我国和欧美日俄等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国外的经验未必适用于我国的现状。欧美日俄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对电力需求的增长也非常平和,已有的网架基本能够满足电力输送的需要,因此更多地将研究精力放在了配电网等其他方面。而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速维持在中高速发展阶段,提供与之匹配的电力能源是第一要务。
除了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而对于电力需求的不同,日本和前苏联也受限于当初的技术,设备技术参数落后,性能也未得到实际验证。这也使不少业内专家担忧我国是否能够自主研制出特高压设备。这个担忧在印永华看来也是可以解决的。我国当时有了500千伏和750千伏工程的技术底子,再往上走一个台阶到1000千伏是有可能的。
回首往事,印永华很有感慨。比之当初,现在已经少有人质疑特高压输电技术和上特高压工程的必要性了。在雾霾肆虐的今天,特高压作为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一环,对它的发展也更多了一层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