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下最难的事,就是移民的事;天下最难做的工作,就是移民工作。安谷水电站移民工作更是“难事”中的难事。
安谷水电站地处平坝地区,上有我市的工业重镇、沫若故里沙湾,下是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乐山中心城区。除这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区外,水电站周边还有嘉农、太平、水口、安谷等大集镇。工程红线内,民房密集,交通便捷,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群众生活条件较好;河道两岸采砂场林立,各种利益盘根错节,移民搬迁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安谷水电站工程又是省内首个“先移民,后建设”的工程,前无经验可以借鉴,后无同行可以会商,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难度大,可激发敢拼之勇;经验少,能激活开拓之智。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与配合下,安谷水电站人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坚持把“人本为怀、和谐移民”作为移民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推动器,创造了惠民安置的“安谷模式”,促进了移民安置工作平稳、顺利推进。
“安谷模式”被四川省移民局广泛推介,引来诸多参访取经群体。
政府主导移民主体
电站移民安置涉及范围广、人数多,事关群众根本利益。坚持政府主导、移民主体,是安谷水电站移民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途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项目建设所在地的沙湾区、市中区党委、政府以及乐山高新区负责人靠前指挥,全力配合,为安谷水电站顺利建设提供坚强的保障。
“开会开一天,不如到田间走一圈”。主要领导亲自抓、主动抓,分管领导直接抓、深入抓,移民工作部门发扬“打硬仗”精神,相关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精心协调,高效运转,驾驭全局,协调各方,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市中区以安置点建设为主,由点及面,抓住关键,从移民搬迁意愿对接入手,从地下工程到地上工程,全程邀请移民代表参与监督,单项监理和移民综合监理全程检查。
沙湾区将部分移民安置点与新农村建设、与城市规划区相结合,统筹城乡,一步到位。尊重移民意愿,安置点实施“统规自建”“统规联建”模式,地方政府不再大包大揽,农民自己找施工队,按照风貌统一的原则建设,质量有保证。
“这房子样式时髦,空间也大,住着很上档次。整个一片望去,房子风格都统一,像城里的别墅一样。”今年11月刚搬进安置新居的沙湾区嘉农镇分场村3组村民林春秀对新家十分满意。“房子里面都是按自己的喜好修的,看哪哪顺眼,住着更顺心。”
离开了土地的移民,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中找到了新岗位。沙湾区、市中区也针对移民的特点,根据当地企业的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让移民就近就地务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也针对当地种养业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从种植业调整到养殖业。沙湾区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技能培训协议,一次性开展为期3个月的培训,让农民既能掌握真本领,执证上岗;鼓励务工农民再培训,提档升级,凭本领挣高工资。
以人为本多方共赢
移民工作说到底是与人打交道。在推进移民安置中,政企高度统一,安谷水电站主动配合,以人为本,把“以心换心”作为基本行为准则。从一开始,就实行“让移民听真的、得实的、看远的。”
“老百姓修一座房子很不容易,不是他们不支持工程建设,而是我们没有搞清楚移民的心思,只有设身处地站在移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弄懂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中国水电集团圣达水电有限公司分管移民工作的副总经理刘敏认为。
“让移民听真的”,就是听原原本本的国家政策、听分文不差的补偿标准、听安置点建设的功能和舒适度提升、听今后安置的各种方式,除了大会宣传、入户宣传、还为此专门印制了统一的政策汇编,发到每家每户。“让移民得实的”,就是一旦签字立马兑现各种补偿,对在规定时间内先搬迁的还给予奖励。针对“势不两立”的沙石场利益群体,采取了“以料换料”的特殊措施,即以工程建设中开挖出来的沙石料,补偿他们因为搬迁而损失的沙石料。“让移民看远的”,就是引导移民看清电站建设、湿地打造对交通条件、人居环境、收入带来的多元利好。特别是电站建设将形成抗百年一遇洪水的工程体系,将彻底消除洪水肆虐,使两岸居民得以世世代代安居乐业。同时创造条件,先建设出样板村来,让移民在这些跨越20年的“联体别墅”前,感受憧憬与现实的契合。
电站尚未开工前,业主方就完成了220kv沫松南北线、110kv沙魏线、沫魏东西线、10kv输电线路等专项设施迁改和泊滩堰取水口改造、8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对外连接的“四桥”“五路”、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线路复(改)建工作。
中国水电集团圣达水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炯介绍,整个移民工程通过开发性移民及大规模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规自建方式结合建设新农村特点,极大地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12月18日,市中区罗汉镇罗金村3组村民们有的带着孙辈、有的陪着长者,坐在自家门前享受难得了冬日暖阳。今年56岁的金玉莲悠闲地和邻里聊着天,话语中不时夹杂着爽朗的笑声。“这房子好啊。我们4口人,占120平方米的地,房子修了3层。房子我们自己修的,每平方米还有600多元的补贴,我们几乎没花什么钱就建了个小楼房。”金玉莲说,搬到移民安置小区前,一家人住在一座孤岛上,出门赶集都得坐简易渡船,很不方便,也不安全。“移民安置政策好啊。安置后,我们住得好了,水电气光纤都能用,再也不用担心被水淹了。最重要的是进出踏到实地了,再也不用水上漂了。等我们的土地复耕后,我准备种树,轻轻松松找零花钱。”
安谷水电站最终的建设征地区总面积为28754.97亩,搬迁人口4515人,生产安置人口为7775人。水电站最初获批的征地移民安置核定补偿总投资为152141.55万元,最终调整为193536.70万元——一举增加4个多亿!
这4个多亿的增加,使安谷水电站的移民投资超过了实际投资的20%!这既体现了安谷水电站移民工作“人本为怀、和谐移民”指导思想的诚恳、坚定,也体现了“为社会担责任”的集团理念。
2011年6月,“先移民,后建设”试点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专项验收,得到了广大群众、地方各级政府和移民专家的一致好评。
漫步大渡河边,青山绿水间,一座座小楼房鳞次栉比。告别“三年两涝”的旧瓦房,群众住进了新楼房。一座电站的修建,给祖祖辈辈以地为生的村民们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
省扶贫移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伟益认为,安谷水电站创造了工程奇迹,背后正是成功探索“先移民,后建设”的强大支撑;安民先安心,先移民,为移民安置意愿的充分表达和实现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先建房再搬迁的实施顺序,让移民们吃上了“定心丸”。移民在主体工程开工前就得到了实惠,离开了潮湿低矮的旧房子,搬进了基础设施齐备的小楼群,居住条件得到跨越式改善,一步迈进小康生活。
以前是“要我搬”,现在是“我要搬”——这是移民们住进新家常念叨的一句话;
以前是“水赶人走”,现在是“移民安置与工程进度互为促进”——这是安谷水电站建设者们的深刻感受;
“科学的方式,统筹学的办法”——这是市委书记唐坚对安谷水电站建设的高度肯定。
“安谷模式”开辟了一条以人为本思想为先导、推动移民搬迁的新途径,展现了移民安置与工程进度的和谐统一,实现移民、企业与地方政府三方共享发展成果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