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行业要闻 » 电力媒体聚焦 » 正文

武警奋战生命禁区助川藏电力联网攻克世界难题

日期:2014-12-04    来源:国际能源网  作者:本站专稿

国际电力网

2014
12/04
12:4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川藏电力联网

  11月20日,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投运仪式举行,该工程连接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这也标志着西藏昌都地区结束了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此,“藏东明珠”和“天府之国”紧紧相连,从根本上解决了四川甘孜南部和西藏昌都地区145万群众缺电和无电的难题,突破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藏区民生改善注入新的动力,实现资源优势转化发挥重要作用。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艰难的输变电工程,地处川藏高原腹地,穿越高海拔、低气温无人区,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技术难度极大。作为其中一个参建单位,曾在西藏电力建设中屡建奇功的武警水电二总队又一次迎难而上,在生命禁区奏响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的时代强音。

  千辛万苦却豪情满怀

  “专业技术只有到最艰苦、最复杂的环境中磨练,才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

  当得知部队即将开赴高原时,六支队助理工程师罗乐第一个提交了请战书。随后,许多官兵都提交了入藏工作请战书。2014年3月,经过严格选拔,总队机关和所属六支队200余名官兵沿着先辈走过的足迹,挺进生命禁区,吹响了进军川藏联网工程的号角。

  川藏联网工程地处川藏交界的“三江”断裂带,地质结构最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线路5次跨越金沙江,沿线翻越山峰近百座,被誉为世界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第15、16标段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最高近5000米,是西藏段平均海拔最高、翻越险峰最多的施工区域之一,攀爬是官兵们每天的必修课。

  六支队中士、测量队队长蔡加洲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在含氧量不足50%的山峰攀登,就像把一条离了水的鱼放在搓衣板上来回搓一样,稍快几步就会头痛欲裂、胸口憋闷;说话稍多,就会感觉呼吸困难、呕吐不止。”作为首批进点人员,他带领3名战士提前来到工地,承担工程前期准备的重要环节—线路复测任务。每天背着几十斤的测量仪器,迎着六级大风,顶着突如其来的冰雹、暴雪向山上跋涉,每次返回营地时,因体力消耗太大,都会感到头昏脑涨、口干唇紫、吐个不停,几次昏倒在施工现场,全靠吸氧才缓过劲来。

  位于山顶的N251126A塔基终年积雪,是整个标段最高最险的塔位。施工前刚下过一场暴雪,山高坡陡路滑,负责驮沙石料的骡马难以前行,到后来,骡马干脆彻底“罢工”了。材料怎么办?六支队七中队中队长张佑军二话不说,扛起一包石子、踏着积雪,沿着一侧是悬崖,宽仅有50公分的山道向山顶艰难地爬去,官兵们一起像蚂蚁搬家一样,硬是将剩下的70余吨沙石骨料和搅拌机等设备运送到山顶塔位。

  由于高寒缺氧,机械和人工效率都大打折扣,在内地两天的能干完的在这里需要五天。为了给藏区同胞早送光明,官兵们宁可苦了自己,也要在“快”字上做文章:为了缩短上班路程,他们自带干粮,在山脚下搭起帐篷,睡在荒野上,与寒风、野狗为伴;为了延长工作时间,他们早上6点出发,直到晚上8点才回到驻地。频繁的翻山越岭,攀爬铁塔,中士谢凯一个人就磨破了6套迷彩服,11双迷彩胶鞋。日日在强紫外线炙烤下作业,官兵们脸部和耳朵被多处灼伤,不同程度的患上了皮肤病,但没有一人叫苦退缩。

  今年9月28日,川藏联网工程线路架线全部完成,为11月实现投运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造奇迹靠技术创新

  “山险材料运输难、破碎地质基础开挖难、悬崖绝壁组塔难、高落差跨越架线难”世界级四大输变电建设难题一一都出现在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的建设中。武警水电官兵用一个又一个技术创新,完成了看起来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了奇迹。 

  由于沿线80%是高山峻岭,许多地方靠人和骡马运输根本上不去。项目主任姜国华带着技术人员查阅大量资料,经过多方论证,最终决定架设循环索道运输。在100余公里的线上架设了近百条运输索道,架设密度在世界送变电建设史上前所未有,将施工效率提高30%。同时还减少了施工沿线林木的砍伐与植被破坏,为高原绿色施工树立了典范。

  要问破碎地质给铁塔基础开挖带来的困难有多大。项目部总工程师伍灿辉至今记忆犹新:“挖塔基时经常遇到塌方,很多时候是挖一段塌一段,根本深挖不下去。”技术人员通过对沿线地质条件反复勘测,创造性地采取了“分段开挖、及时彻衬、分层支护、整体加固”的方式一举破解了施工难关。

  线路60%的铁塔组立在寒风呼啸的悬崖绝壁上,施工难度极大,作业风险极高。官兵们大胆采用“大截面抱杆组塔、分散受力承托钢丝绳、无线传感集控报警器监控吊装受力、测风仪监测风速控制塔材吊装角度”等先进作业方式,不仅将组塔效能提高了40%,还大大降低了危险系数。

  面对导线展放起伏落差最大达1000米的超大落差难关,他们精确计算复杂地形对导线牵引的受力影响,通过对包络角与上扬滑车的精密控制,实现了大高差导线安全展放,受到川藏联网工程指挥部的高度赞扬。

  医疗保障为生命护航

  “零死亡、零伤残、零鼠疫传播”,是这次川藏联网工程施工人员实现的高原病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来自坚守“生命禁区”的过硬医疗保障队伍——武警水电二总队的医护人员。

  半个多世纪以前,人民解放军进藏官兵修川藏公路的时候,平均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官兵倒下,新世纪初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建设,虽有先进的医疗保障体系,但也发生过高原病死亡病例。医疗队深知肩上的重任,那就是,拼尽全力也要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医疗保障医院院长梁红军介绍,他们在长达720公里的藏东高原上织起了一道严密的三级医疗保障网,每45公里建起一座能随队巡诊的医疗站点,每240公里建起一个功能齐全、拥有高压氧舱等先进设备的二级医疗站,还在昌都县与解放军75医院联合设立了三级医疗站配合保障。在施工一线,16个医疗站点的医务人员和建设者们同吃同住,白天在工地现场坚守、来回问诊,晚上还要深入工人住的帐篷巡诊。施工人员亲切地称医疗服务队提供的服务是保姆式贴心服务。

  2014年6月7日下午,一名塔下作业工人突遭飞石袭击,石头击穿安全帽砸在头上,顿时鲜血直流昏了过去。一直坚守在塔边的卫生员卢维茂迅速为他止血包扎,并将他送到日通二级医疗站。站长王能斌立即为他做了清创缝合手术,经过20分钟的抢救,终于从死神手里把他的生命夺了回来。苏醒后,施工人员放声大哭,边哭边喊:“我还活着!”

  措瓦二级医疗站的医疗保障区域最高海拔5100米,是全线环境最恶劣、医疗保障任务最重的医疗站点。走进建在板房里的医疗站,诊疗室、试验室、药房等科室一应俱全,尤其是高压氧舱,能同时容纳6人,空间又大又舒适,还能放音乐。医疗保障医院政委李立自豪地说,每个二级医疗站的水平都不亚于当地县级医院。今年4月19日凌晨2时,措瓦医疗站站长陈建华接到求救电话,一名藏族工人突发肺水肿,他马上提起氧气瓶带人上了救护车,为了防止零下10度的低温使急救用的针剂结冰,他把冰冷的针剂放在了贴身的内衣里。患者送到医疗站,经过3个小时的高压氧舱急救,病情得到缓解,5天痊愈康复后,患者把“军民一家亲”的锦旗送到了医疗站。

  自2014年3月开工以来,医疗队累计诊治伤员和病人76000多人次,治愈高原肺水肿13例,高原脑水肿6例,所有病例均无一例外送,成为川藏联网工程医疗保障的一个典范。

  为了早日结束昌都电力孤网运行的历史,官兵们都是把对亲人的情和爱深深埋在心底,义无反顾地投身工程建设240多个日夜,将大爱无私地献给了藏区同胞。真正实现了军人忠于使命、不辱使命、献身使命的英雄本色。

  谈起10岁的女儿姜乐,项目部副主任姜必胜说,今年7月孩子上高原来看望他后,变得懂事多了。在姜乐眼里,父亲的印象是模糊、慵懒的。只知他常年在高原工作,一年见不着几回。偶尔回家和他说话也是说着说着就醉氧睡着了。“你怎么和老人家一样呀!”成了姜乐“嘲笑”父亲的口头禅。暑假时她来昌都看望父亲,强烈的高原反应、整夜头痛让姜乐根本睡不着,在察雅县医疗站吸了5天氧就匆匆的回内地了。临走时,姜乐拉着姜必胜的手说:“爸爸,我理解你了,你要保重身体呀!”

  医疗保障医院副院长杨宇,在高原工作已有4个年头,长期高原生活给他带来的是高血压、心脏肥大瓣膜闭合不全、失眠脱发,今年又发现股骨头开始坏死,但为了更多建设者的生命安全,他毅然选择了坚守。

  在川藏线医疗队,官兵们自编自唱着这样一首歌《电力天路水电兵》:无怨、无悔,电力天路水电兵/大雪披满衣被、寒风渗透骨髓,我的战友你累不累/缺氧危害心肺、夜夜难以入睡,我的战友你累不累/为了川藏阳光,为了生命健康,你把青春献给电力天路……

  歌传情、词传志,这首歌也许不够优美,不够精彩,但当走进川藏联网工程施工现场时,就会觉得这是一首抒发真情和大爱的好歌。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