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统计 » 统计动态 » 正文

中电联向发改委、电监会报送2006年第一季度发电企业经营效益情况分析报告

日期:2006-07-07    来源:中电联  作者:中电联

国际电力网

2006
07/07
03:29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中电联 发改委 电监会 经营 效益 情况 分析 报告

为正确分析2006年第一季度发电企业利润同比增长较快原因,反映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建议,中电联召开有关发电企业座谈会,充分听取、了解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向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电监会提交了2006年第一季度发电企业经营效益情况分析报告。报告如下:
 
 
2006年第一季度发电企业经营效益
调研分析报告
 
今年第一季度,电力企业积极应对供需矛盾逐步缓和新形势下所出现的新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工作,克服困难,履行社会责任,保证电力供应,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第一季度行业发展总体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煤炭价格在高位水平上又有所上升,燃料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新的煤电联动依然没有出台,燃料及运输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上升不能得到弥补;环保与水资源收费攀升,环保压力和资源约束增大;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电力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高达51.06%,火电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6.33%,社会舆论对此褒贬不一。我们认为,如此高的利润水平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电力企业的现实经营情况,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如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利润同比增长较快的内涵,不仅关系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关系到电力与上下游产业乃至全社会的和谐问题。为此,中电联组织华能等12家发电企业召开发电企业经营效益分析座谈会,在对与会发电企业2006年第一季度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报告:
一、国家有关部门对电力行业2006年一季度经营效益的披露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三月底,全国电力行业内规模(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以上企业共4782家。一季度,共计实现利润总额210.4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51.0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43.04亿元,同比增长18.65%;产品销售成本3892.51亿元,同比增长19.01%;亏损企业共计1920家,亏损额共计59.0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51%,亏损面达到40.15%。分企业类型来看,今年一季度,供电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57%,发电企业同比增长17.15%,其中火电和水电企业分别增长17.31%和23.97%;供电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50%,发电企业也同比增长了64.14%,其中火电企业同比增长66.33%,水电企业同比增长590.60%。
全国电力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统计范围共3331家。一季度,共计实现利润总额172.9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2.30%,增长幅度低于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79.68亿元,同比增长18.16%;产品销售成本3510.76亿元,同比增长19.11%。其中,亏损企业共计1359家,亏损面达到40.80%;亏损企业亏损额共计42.0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94%。分企业类型来看,今年一季度,供电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50%,发电企业同比增长15.33%。供电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1.74%,发电企业同比增长50.60%,其中火电同比增长49.46%,水电同比增长1267.74%;发电企业的亏损面要远大于供电企业,两者的亏损面分别为51.15%和28.88%。
二、部分发电企业第一季度基本生产经营情况
从集团公司层面上分析   通过对与会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调研数据来看,一季度,各发电企业的生产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在调研的12家发电企业中,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电量同比下降6.58%,江西省投资集团公司发电量增长1.33%,其它发电企业发电量均有所增长,上网电量增长是企业增收和效益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华电集团和国电集团发电量同比增长18.72%和10.50%,对电力销售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均在50%左右。
在实施第一次煤电联动和电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电力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与2005年一季度相比,总体上得到了恢复性增长。从各集团公司层面来看,除国投电力、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公司利润同比分别下降了16.16%、30.06%和26.31%外,其它发电集团都基本扭转了2005年利润同比迅速下降甚至是亏损的趋势,总体利润水平得到一定恢复,但利润率仍然偏低;其中,华电、中电投和江西省投资集团公司扭转了整体亏损的势头,分别实现利润4.3亿元、5.19亿和2518万元;华能集团实现利润13.8亿元,增长率达到8.7%,国电集团利润同比增长6.77%,大唐和广东粤电集团利润略有增长,分别为1.63%和3.26%。对利润同期下降的发电集团公司分析,主要原因是区域电力市场逐步趋于平衡,机组设备利用小时下降幅度较大,另外,煤价上涨、水费和排污费等各种成本上涨对利润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从发电厂层面分析  发电厂亏损情况依然比较严重,亏损面仍然比较高。华能、大唐所属的发电厂亏损面分别为34%和36%,广东粤电和国投电力所属的发电厂亏损面也分别达到21.62%和30.77%,而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发电厂亏损面更是高达50%。亏损发电厂主要集中在火电和燃气电厂,煤价上涨、气源不足是造成这些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另外,来水量偏少、发电量较少地区的部分水电企业也形成了亏损。
三、对第一季度发电企业利润增长情况的分析
第一季度,发电企业总体经营情况较好,经济效益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经济效益增长的主要途径是电价提高、发电量增长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加强。面对市场化竞争日益加剧、供需形势缓和引起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下降以及上游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等外部环境,发电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科学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管理和经济运行水平、降低管理和生产成本等多种措施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第一季度,全国新增装机1198.89万千瓦,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62小时,发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1.1%,增长率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华能集团电量同比增长4.49%,大唐集团电量同比增加10.08%,影响收入增加11.82亿元;华电集团电量同比增长18.7%,国电集团电量同比增长10.5%,中电投电量同比增加6.42%。
但是,我们认为第一季度国家有关部门披露的电力行业特别是发电企业利润增长情况与电力行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并不相符,具体分析如下:
1、2005年一季度利润负增长及煤电联动翘尾共同导致2006年一季度同比增长率较高
一方面,2005年一季度,电煤价格大幅上涨、煤质普遍下降,第一次煤电联动尚未启动,电力行业特别是火力发电企业正处于历史上利润严重下滑的相当困难的时期,电力行业利润总额由2004年一季度的191.5亿元下降到2005年一季度的139.33亿元,同比下降27.7%,因此造成2006年一季度同比基数较低。
另一方面,2005年5月启动的第一次煤电联动确实为缓解发电企业的经营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火力发电企业的利润呈恢复性增长;同时煤电联动效益也惠及水电企业,进一步激励了清洁能源的发展,提高了发电综合利润水平。但这一次煤电联动仍然存在较大缺口,除电力企业要自身消化30%外,依然无法弥补因电煤价格上涨和运价、油价上涨造成的成本上升,今年一季度又形成新的煤运涨价因素,造成更大缺口。虽然一季度电力企业利润得到一定的增长,但是煤电联动政策对利润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小。
纵上所述,2005年一季度利润的大幅下降和2006年一季度利润的恢复性增长共同造成了同比增长率偏高的现象,因此引起了社会对电力行业利润增长的误解。经计算,在包含新增装机发电量增长因素以及电价上涨因素对利润的贡献后,2004年一季度到2006年一季度的行业利润年均同比增长率仅为4.84%,发电企业利润年均同比降低了8.52%,火电企业利润年均同比降低了8.77%,均远低于近几年GDP和发电量的增长率,这充分说明电力行业利润增长仅处于微利水平。
2、第一季度电煤价格上涨因素尚未在成本中完全体现
由于2006年重点电煤合同签订较晚且部分合同尚未签订,因此,一季度部分电煤采用2005年价格或保守涨价幅度估价入帐,实际交易的电煤价格因素尚未在一季度财务报表中完全反映出来,造成一季度利润略为偏高。按全国直供电煤平均标煤单价上涨15元、一季度消耗直供电煤13000万吨计算,全国累计有19.5亿元左右未进入发电成本核算,由此产生了虚高利润近28.92个百分点。因此,在电煤按实际合同价格结算后,一季度电力行业实际利润水平应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3、第一季度发电企业总体利润中未扣除部分电厂投资和财务费用
现阶段,大多数发电企业采用集团-子(分)公司-电厂的垂直管理模式,电厂作为基层生产单位,虽然也进行一定的收入、成本核算,但是大部分不具备投资职能,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利润核算单位;各发电集团公司作为管理中心、投资中心和资金财务中心,直接决策、融资并投资各种技改、扩建和新建项目,所形成的财务费用只能在集团财务报表中才能够反映。近年来,为满足国民经济对电力的需求,企业生产规模扩张较快,由此也导致绝大部分电力企业负债率上升,折旧和财务费用增加,企业利润下降,财务和经营风险加大。例如,五大发电集团资产负债率都在65%以上,除华能集团外,其它四家的财务费用同比增长率均在35%以上,增长速度很高。
可以说,从基层生产单位统计核算并以行政区域逐级上报汇总的利润,是不能完全反映电力企业的投融资情况和财务负债情况,因此也就不能完全反映电力行业整体的利润水平。如果考虑扣除发电集团总部承担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一季度电力行业实际利润水平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综上所述,在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电力行业特别是发电企业经营情况有所好转,总体利润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性增长;但是,电力行业经营情况依然不乐观,整体利润仍然很低,全行业仅处于微利水平,更不可能出现暴利情况。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电力企业一季度的利润及增长情况重新进行统计核查,予以调整。
四、对发电企业经营效益问题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2006年一季度电力行业经营效益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总体情况仍不乐观,实际利润水平仍然偏低,现有情况下,多数发电企业是否能完成国资委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全年考核目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合分析与会发电企业反映的情况,我们认为:电力行业必须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进行结构调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内部市场环境,同时希望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当前电力行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整体效益低下(资本金收益率低)的现实情况,在引导电力企业强化管理、调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应出台改善电力企业外部环境、提高电力企业盈利能力的政策和措施,保证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启动以煤电联动为主、同时充分兼顾脱硫、运价、油价、水电和可再生能源及电网发展的电价调整政策,避免政策滞后;加强对电煤市场和中间环节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电煤价格继续上涨,为电力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2、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十一五”及2020年电力发展的合理规模和速度;在符合产业政策的情况下,加快项目核准,落实电源项目配套送出工程,保证大型电源项目竣工后能及时发挥经济效益,提高电力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3、电力企业要继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提高检修质量,加大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优化机组运行方式。积极开拓电力市场,提高机组利用小时数,争取多发满发,做到增收增效。
4、电力企业要在做好电力供需分析的基础上,合理控制电源建设的速度和投产规模,提高企业的机组利用效率;同时要认真做好加大电费回收工作,加快回收电费资金,合理配置长短期贷款比例,把负债率降低到合理水平,努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5、电力企业要狠抓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努力控制燃料成本和材料费、修理费、管理费用等可控成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组织能力,稳定电力供应。在保证安全稳定供应之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page_break] 2006年第一季度发电企业经营效益
调研分析报告
 
今年第一季度,电力企业积极应对供需矛盾逐步缓和新形势下所出现的新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工作,克服困难,履行社会责任,保证电力供应,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第一季度行业发展总体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煤炭价格在高位水平上又有所上升,燃料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新的煤电联动依然没有出台,燃料及运输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上升不能得到弥补;环保与水资源收费攀升,环保压力和资源约束增大;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电力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增长高达51.06%,火电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6.33%,社会舆论对此褒贬不一。我们认为,如此高的利润水平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电力企业的现实经营情况,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如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利润同比增长较快的内涵,不仅关系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关系到电力与上下游产业乃至全社会的和谐问题。为此,中电联组织华能等12家发电企业召开发电企业经营效益分析座谈会,在对与会发电企业2006年第一季度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报告:
一、国家有关部门对电力行业2006年一季度经营效益的披露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截止到三月底,全国电力行业内规模(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以上企业共4782家。一季度,共计实现利润总额210.4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51.0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43.04亿元,同比增长18.65%;产品销售成本3892.51亿元,同比增长19.01%;亏损企业共计1920家,亏损额共计59.0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51%,亏损面达到40.15%。分企业类型来看,今年一季度,供电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57%,发电企业同比增长17.15%,其中火电和水电企业分别增长17.31%和23.97%;供电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0.50%,发电企业也同比增长了64.14%,其中火电企业同比增长66.33%,水电企业同比增长590.60%。
全国电力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统计范围共3331家。一季度,共计实现利润总额172.9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2.30%,增长幅度低于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79.68亿元,同比增长18.16%;产品销售成本3510.76亿元,同比增长19.11%。其中,亏损企业共计1359家,亏损面达到40.80%;亏损企业亏损额共计42.02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94%。分企业类型来看,今年一季度,供电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50%,发电企业同比增长15.33%。供电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1.74%,发电企业同比增长50.60%,其中火电同比增长49.46%,水电同比增长1267.74%;发电企业的亏损面要远大于供电企业,两者的亏损面分别为51.15%和28.88%。
二、部分发电企业第一季度基本生产经营情况
从集团公司层面上分析   通过对与会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调研数据来看,一季度,各发电企业的生产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在调研的12家发电企业中,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电量同比下降6.58%,江西省投资集团公司发电量增长1.33%,其它发电企业发电量均有所增长,上网电量增长是企业增收和效益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华电集团和国电集团发电量同比增长18.72%和10.50%,对电力销售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均在50%左右。
在实施第一次煤电联动和电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电力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与2005年一季度相比,总体上得到了恢复性增长。从各集团公司层面来看,除国投电力、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公司利润同比分别下降了16.16%、30.06%和26.31%外,其它发电集团都基本扭转了2005年利润同比迅速下降甚至是亏损的趋势,总体利润水平得到一定恢复,但利润率仍然偏低;其中,华电、中电投和江西省投资集团公司扭转了整体亏损的势头,分别实现利润4.3亿元、5.19亿和2518万元;华能集团实现利润13.8亿元,增长率达到8.7%,国电集团利润同比增长6.77%,大唐和广东粤电集团利润略有增长,分别为1.63%和3.26%。对利润同期下降的发电集团公司分析,主要原因是区域电力市场逐步趋于平衡,机组设备利用小时下降幅度较大,另外,煤价上涨、水费和排污费等各种成本上涨对利润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从发电厂层面分析  发电厂亏损情况依然比较严重,亏损面仍然比较高。华能、大唐所属的发电厂亏损面分别为34%和36%,广东粤电和国投电力所属的发电厂亏损面也分别达到21.62%和30.77%,而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发电厂亏损面更是高达50%。亏损发电厂主要集中在火电和燃气电厂,煤价上涨、气源不足是造成这些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另外,来水量偏少、发电量较少地区的部分水电企业也形成了亏损。
三、对第一季度发电企业利润增长情况的分析
第一季度,发电企业总体经营情况较好,经济效益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经济效益增长的主要途径是电价提高、发电量增长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加强。面对市场化竞争日益加剧、供需形势缓和引起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下降以及上游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等外部环境,发电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科学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管理和经济运行水平、降低管理和生产成本等多种措施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第一季度,全国新增装机1198.89万千瓦,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62小时,发电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1.1%,增长率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华能集团电量同比增长4.49%,大唐集团电量同比增加10.08%,影响收入增加11.82亿元;华电集团电量同比增长18.7%,国电集团电量同比增长10.5%,中电投电量同比增加6.42%。
但是,我们认为第一季度国家有关部门披露的电力行业特别是发电企业利润增长情况与电力行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并不相符,具体分析如下:
1、2005年一季度利润负增长及煤电联动翘尾共同导致2006年一季度同比增长率较高
一方面,2005年一季度,电煤价格大幅上涨、煤质普遍下降,第一次煤电联动尚未启动,电力行业特别是火力发电企业正处于历史上利润严重下滑的相当困难的时期,电力行业利润总额由2004年一季度的191.5亿元下降到2005年一季度的139.33亿元,同比下降27.7%,因此造成2006年一季度同比基数较低。
另一方面,2005年5月启动的第一次煤电联动确实为缓解发电企业的经营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火力发电企业的利润呈恢复性增长;同时煤电联动效益也惠及水电企业,进一步激励了清洁能源的发展,提高了发电综合利润水平。但这一次煤电联动仍然存在较大缺口,除电力企业要自身消化30%外,依然无法弥补因电煤价格上涨和运价、油价上涨造成的成本上升,今年一季度又形成新的煤运涨价因素,造成更大缺口。虽然一季度电力企业利润得到一定的增长,但是煤电联动政策对利润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小。
纵上所述,2005年一季度利润的大幅下降和2006年一季度利润的恢复性增长共同造成了同比增长率偏高的现象,因此引起了社会对电力行业利润增长的误解。经计算,在包含新增装机发电量增长因素以及电价上涨因素对利润的贡献后,2004年一季度到2006年一季度的行业利润年均同比增长率仅为4.84%,发电企业利润年均同比降低了8.52%,火电企业利润年均同比降低了8.77%,均远低于近几年GDP和发电量的增长率,这充分说明电力行业利润增长仅处于微利水平。
2、第一季度电煤价格上涨因素尚未在成本中完全体现
由于2006年重点电煤合同签订较晚且部分合同尚未签订,因此,一季度部分电煤采用2005年价格或保守涨价幅度估价入帐,实际交易的电煤价格因素尚未在一季度财务报表中完全反映出来,造成一季度利润略为偏高。按全国直供电煤平均标煤单价上涨15元、一季度消耗直供电煤13000万吨计算,全国累计有19.5亿元左右未进入发电成本核算,由此产生了虚高利润近28.92个百分点。因此,在电煤按实际合同价格结算后,一季度电力行业实际利润水平应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3、第一季度发电企业总体利润中未扣除部分电厂投资和财务费用
现阶段,大多数发电企业采用集团-子(分)公司-电厂的垂直管理模式,电厂作为基层生产单位,虽然也进行一定的收入、成本核算,但是大部分不具备投资职能,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利润核算单位;各发电集团公司作为管理中心、投资中心和资金财务中心,直接决策、融资并投资各种技改、扩建和新建项目,所形成的财务费用只能在集团财务报表中才能够反映。近年来,为满足国民经济对电力的需求,企业生产规模扩张较快,由此也导致绝大部分电力企业负债率上升,折旧和财务费用增加,企业利润下降,财务和经营风险加大。例如,五大发电集团资产负债率都在65%以上,除华能集团外,其它四家的财务费用同比增长率均在35%以上,增长速度很高。
可以说,从基层生产单位统计核算并以行政区域逐级上报汇总的利润,是不能完全反映电力企业的投融资情况和财务负债情况,因此也就不能完全反映电力行业整体的利润水平。如果考虑扣除发电集团总部承担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一季度电力行业实际利润水平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综上所述,在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电力行业特别是发电企业经营情况有所好转,总体利润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性增长;但是,电力行业经营情况依然不乐观,整体利润仍然很低,全行业仅处于微利水平,更不可能出现暴利情况。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电力企业一季度的利润及增长情况重新进行统计核查,予以调整。
四、对发电企业经营效益问题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2006年一季度电力行业经营效益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总体情况仍不乐观,实际利润水平仍然偏低,现有情况下,多数发电企业是否能完成国资委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全年考核目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合分析与会发电企业反映的情况,我们认为:电力行业必须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进行结构调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内部市场环境,同时希望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当前电力行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整体效益低下(资本金收益率低)的现实情况,在引导电力企业强化管理、调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应出台改善电力企业外部环境、提高电力企业盈利能力的政策和措施,保证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启动以煤电联动为主、同时充分兼顾脱硫、运价、油价、水电和可再生能源及电网发展的电价调整政策,避免政策滞后;加强对电煤市场和中间环节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电煤价格继续上涨,为电力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2、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十一五”及2020年电力发展的合理规模和速度;在符合产业政策的情况下,加快项目核准,落实电源项目配套送出工程,保证大型电源项目竣工后能及时发挥经济效益,提高电力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3、电力企业要继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提高检修质量,加大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优化机组运行方式。积极开拓电力市场,提高机组利用小时数,争取多发满发,做到增收增效。
4、电力企业要在做好电力供需分析的基础上,合理控制电源建设的速度和投产规模,提高企业的机组利用效率;同时要认真做好加大电费回收工作,加快回收电费资金,合理配置长短期贷款比例,把负债率降低到合理水平,努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5、电力企业要狠抓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努力控制燃料成本和材料费、修理费、管理费用等可控成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组织能力,稳定电力供应。在保证安全稳定供应之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