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工程所在地,有“世界水电之都”和“中国动力心脏”的美誉,然而“近水楼台不得月”,近年来这里出现了匪夷所思的缺电现象。(7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
濒临长江的宜昌,是我国水电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境内兴建了三峡、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工程。截至2008年6月底,境内水电装机容量已超过23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令人费解的是:“电都”缺电的现象却持续了好几年。不仅城市缺电,企业也缺电。夏、冬季节用电高峰时,宜昌拉闸限电是家常便饭。一批有市场、有效益的工业企业因缺电开工不足,甚至停产。难怪当地一些干部群众对“守着三峡缺电”现象颇为不解:当年为了三峡工程顺利进行,宜昌境内移民20多万人,搬迁企业200多家,还淹没了大量农田。如今三峡电站建成了,宜昌人用电成了问题。即使用上了少量“三峡电”,也是辗转千里再回到宜昌,不仅电价没有优惠,还存在巨大浪费。有关资料显示,使用“回头电”每年线损率高达7.6%。宜昌落地民用电价每千瓦时0.57元,与沿海地区一样高,而上网电价才0.23元。
为什么“水电之都”守着三峡没有电用,而被迫上火电呢?原来三峡电力全部通过国家电网外送,而在目前情况下,负责输送电的电网公司往往考虑的是市场效益,而对其社会责任考虑较少。饱受缺电之苦,又承受着高电价的挤压,宜昌只好舍近求远,另觅火电,以解决长期存在的“缺电饥渴症”。尽管多家投资主体对在宜昌建火电厂很“兴趣”,但在生态敏感的三峡库坝区建设火电厂,其负面作用是可想而知的。“水电之都”守着丰富的电能用不着,充分说明当前供电制度还急需进一步完善。
早在2002年4月,国务院就出台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加快开展直购电试点工作。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经过调研论证,认为“宜昌是最具备开展直购电试点的地区之一”。然而,5 年时间过去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调研论证,如同一张白纸,毫无意义。
其实,如果让三峡一部分电直供宜昌,是一举多赢的好事。一方面可以减少因宜昌上火电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电能输送损耗。同时,还可以回馈当地群众。正如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所说,以一部分电量直供当地,将极大地推动宜昌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部分电力就地转化,有利于减少供电环节,降低配电损耗和供电成本,提高发电、供电、用电各个环节的综合效益,最经济科学。
现在各级各部门都要求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但这句话不能光说不兑现。期待有关职能部门对“水电之都”缺电现象,不等闲视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尽快解决。别让守着清洁电能还建火电厂的怪现象变成现实。如果真是那样,那将是中国电力工业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