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力网 » 电力行业要闻 » 电力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责任:把缺电的真相告诉公众

日期:2008-01-25    来源:中电投  作者:孙向方

国际电力网

2008
01/25
07:3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缺电

  1月23日,《新快报》记者黎广采写了一篇《电煤告急:业内人士称电力企业欲以缺煤要挟涨价》的报道。

  接受《新快报》采访的广东省一位电力行业分析师表示:“现在煤多得很,哪里缺煤!缺煤的真正原因是国家对电价将严格控制,导致发电企业生产力热情急剧降低,甚至想以此来向国家“逼宫”,该稿件被国内众多门户网站转载。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煤炭是多得很?还是严重短缺?

  首先得搞清醒,煤炭是如该分析师说得“多得很”,还是严重短缺?

  发改委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当前煤炭和电力生产供应工作的紧急通知》是这样表述的:“目前正值冬季煤炭和电力消费需求高峰,进入枯水期后,水电出力下降,造成火电和电煤需求大幅增长。近期,山西等地发生煤矿安全事故,有的地区对煤矿实施全面停产放假,导致煤炭产量下降;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煤炭运输也带来了一定影响。目前部分地区出现了电煤库存急剧下降、煤炭和电力供应趋紧的紧急情况。”

  笔者了解的情况与发改委一致,去年以来,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基地——山西省整合煤炭资源,关停小煤炭,许多地区小煤窑煤源中断,而国有大型煤矿无法在短期内迅速补充产能,造成总的供给量下降。进入冬季用电高峰,由于水电厂枯水期出力减少,今年1月上旬与去年8月比较,水电下降43%,火电出力增加11%。水力少发的情况下,火电出力增加对加大对电煤的需求,而山西、贵州等地因煤矿事故、以及整合煤炭资源,关停小煤矿等,煤炭产量急剧减少,造成电煤短缺。有数据显示,全国电煤库存不足6天,这样的情况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

  也就是说,目前煤炭不是该分析师说得“多得很”,而是严重短缺?正是由于电煤供应不足,已经有13个省级电网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这才是电力紧张最根本的原因。

   发电企业买不到煤,还是不买煤要挟涨价?

   《新快报》引用该电力分析师的话说,缺煤的真正原因是国家对电价将严格控制,导致发电企业生产力热情急剧降低,甚至想以此来向国家“逼宫”。

  那么,到底是发电企业买不到煤,还是有煤不买要挟国家涨价?

  笔者以为,这是一个重大、严肃的政治、社会责任问题。如果发电企业以电煤短缺要挟涨价,说明包括国有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在内的中央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负责人应该统统引咎辞职。

  而事实的情况恰恰相反,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包括地方发电企业,无一例外心急火燎地到处找煤。看看某发电公司的一篇报道,就知道是这么回事了。该报道原文如下:

  “一月份以来,由于地方小煤矿关停整顿,产量锐减,公司煤炭供应紧张,煤价上涨,日进煤不足300吨,库存持续告急,如果4号机组停机,不仅影响公司正常安全生产,以及整个供热、供水、供电等,进而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公司针对日益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打响了一场燃煤保卫战,一方面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解决燃煤供应问题,一方面派专人不惜千言万语、不怕千辛万苦、不畏千难万险,开辟新煤源,多头布点、多头采购,千方百计保证燃煤供应。1月22-23日,公司组织180余名党员、职工顶着凛冽的寒风在煤场进行余煤清理,回收燃煤近千吨,千方百计保证机组生产用煤。同时为保负荷,运行员工坚守岗位,奋战生产一线,确保电力生产。”

  看了这篇稿件在过程中,笔者几乎落泪。为什么呢?这家发电厂是一家十分困难的企业,由于上网电价低,煤炭价格高,这个厂亏损严重,人均工资不足1000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职工顶着严寒,以“三千”精神,保用煤,保发电,保经济社会稳定。

  发电企业职工顾全大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忍辱负重坚持生产,对于这样的企业和电力工人,我们不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尊敬他们的劳动,深入一线采访报道他们,而是发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严重的不符合实际情况,严重误导不明真相的公众,伤害电力职工的感情,严重影响发电企业的社会形象,媒体的良知何在?

  煤价疯涨谁受益?谁埋单?

   从2002年国家放开电煤价格以后,随着资源的紧张和需要的增加,电煤价格一直呈现加速上涨的态势。2002年至今,我国煤炭价格从100元/吨左右,涨到了500元/吨左右。

  电煤价格上涨,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以山西省为例,山西除近年新建设电厂外,大多数发电企业的电价是2002年厂网分开时按照零利润核定的,该电价以2001年的煤炭价格,即统配矿111元/吨、小窑煤每吨88元/吨为核定基数测算的,虽经过两次煤电联动,但由于要求发电企业消化30%的涨价因素,煤电价格倒挂越来越严重,2007年底,电煤价格每吨比年初又涨近100元,使得中电投华北分公司所属发电企业全部严重亏损。在严重缺煤的情况下,为了使机组不停,有的发电企业不得以远距离到甘肃和陕西买煤,晋南几家电厂的标煤单煤价已经达到近500元/吨以上,比电价能够承受的煤价高出200元/吨。

  今年的煤炭订货会上,包括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在内煤企,对国家控制CPI上涨的要求不予理会,平均电煤涨价幅度超过30-50元/吨之后。近期,在煤炭供应更加紧张的情况下,有的煤炭企业刚刚签完同后,又继续提出30元/吨的涨价要求。

  也就是说,在第二次煤电联动前,我国煤炭涨价中30%的涨价因素由发电企业消化,70%的涨价因素由用户消化。而在二次煤电联动后的煤炭涨价因素中,全部由发电企业消化。对于发电企业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生产,保全社会电力供应,媒体无端指责是缺电要挟涨价,是严重的不负责任。

  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对我国的电力紧张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要对国家的能源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早在2004年,笔者撰写的《电煤能否走过严冬》就提出,虽然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中国有1886亿吨的煤炭可采储量,每年以19亿吨计算,能用100年。但中国煤炭的需求每年都在快速的增长,事实上,到2007年我国煤炭产量已经达到了26亿吨,照此发展下去,中国的煤炭连30年也保证不了,电煤紧张势必越来越紧,而事实已经证明这个判断是对的。对我国的能源形势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决不是分析师所讲的“有的是煤”。

  其次,控制物价上涨,煤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事实上,CPI快速上涨最重要的原因是煤炭等一次能源价格的涨幅过快,国内煤炭的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70%,正是由于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引起下游企业成本增长,最终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导致CPI快速上涨。因此,控制CPI的关键,首先要控制煤炭一次能源价格,要从源头进行控制,如果不解决一次能源的涨价问题,控制CPI就是一句空话。

  与此同时,关于煤炭的市场化改革,不仅要考虑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要看到煤炭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煤价完全放开是把“双刃剑”。可以看到,目前煤价放开管制,无序上涨已经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且,煤炭作为国有资源,煤价暴涨,成就了多少亿万富翁,损失的却是全国人民的利益,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第三、必须尽快理顺煤电价格,形成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长期以来,国家对电价实施严格管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煤炭资源日益紧张,价格持续上涨,国家放开煤炭价格的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下,电价严格控制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安排十分不合理,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使得发电企业一直受着“夹板气”,并使煤电矛盾日益累积,目前当务之急是理顺电价形成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电价形成机制,实现产业的和谐发展。

  第四、煤炭是中国最重要能源资源,不能因噎废食

  煤炭是当前中国最重要能源资源,近80%的电力靠煤炭,这是目前的国情和现状,这个产业结构虽然不合理,但解决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这次电煤紧张,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山西省等煤炭大省产量减少,在山西,常常是一个煤矿出了生产事故,大量煤矿一起关停,成了一人感冒,大家吃药,这种管理方法不可取;二是去年来山西省整合煤炭资源,关停小煤矿,限制煤炭产量,出发点是好的,但作为一个煤炭调出大省,还是要讲大局,通盘考虑全国的煤炭供应,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保证煤炭生产,不能因噎废食。

  第五、媒体要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不能误导公众

  《电煤告急:业内人士称电力企业欲以缺煤要挟涨价》被国内众多门户网站转载,产生了十分不好的影响。

  笔者认为,媒体要以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任的态度看待电力行业,无可否认,电力行业有许多的缺点和问题,但看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我们应该公正地、理智地、实事求是地看待,不可带有偏见和情绪。

  还是重复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许多人洗完脸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任就差不多了。”电力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电力搞不好,国家、社会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希望媒体作者在要注意调研,到基层去看看,用事实说话,不要找一份材料,采访一下坐在办公室上的所谓业内人士就写文章。写出的文章要真实、客观、公正、全面,不仅对自己负责,更对社会公众负责。任何缺乏事实根据的偏激言论,不利于问题和解决和矛盾的缓和,反而会制造出对立情绪,造成不好的后果。
 

返回 国际电力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