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技术进步加快,成本下降超出预期,国内产业能力迎头赶上,具备了大规模应用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国际上,发达国家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态势已非常明确,日本核事故加快了转型步伐,中国在制定发展规划和进行产能调控时应考虑这些新的变化。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技术日新月异,应用部署加快
风电技术进步体现为风机的大型化和智能化。国际风电主流机型由2000年的0.5-1兆瓦提高到1.5-2.5兆瓦,5-6兆瓦的风机已开始生产运行,10-20兆瓦在部署研发,2010年全球新增风电机组的平均功率达到1665千瓦。中国主流机型由2005年的0.6-1兆瓦提升到1.5-2兆瓦, 3兆瓦海上风电批量安装,5-6兆瓦风电机组生产下线,新增风电机组的平均功率由2005年的849千瓦提升到2010年的1467千瓦。单机容量增大提高运行效率和部件性能的同时,新的电机驱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网接入技术和发电预报技术不断涌现,使得风电更为可靠,也更易于电网接入。与技术快速进步相伴的是大规模应用,2010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3940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2亿千瓦,与2007年相比,累计装机实现翻番,预计到2014年再翻番,达到4亿千瓦。风电已经成为主力新增电源,2010年全球新增装机的1/3是来自风电。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欧洲加快了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步伐,其新增电力的一半以上来自风电。从电力供应的总量上看,2010年风电占欧盟电力供应总量的5.3%,其中德国6.7%、西班牙16%、丹麦20.1%的发电量来自于风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转化效率明显提高,目前商业化晶体硅光伏电池的最高转化效率可达20%。更为重要的是,多晶硅制备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国际上多晶硅的综合电耗由2000年的240千瓦时/千克下降到120千瓦时/千克,标杆企业韩国OCI的综合电耗已降至100千瓦时/千克。从国内来看,过去四年多晶硅制备平均综合电耗下降50%,降至160千瓦时/千克左右,保利协鑫的综合电耗由2008年的163千瓦时/千克下降到100千瓦时/千克。从多晶硅到硅片、光伏电池、组件和系统生产全过程的能量消耗在2-3年内即可通过电池发电回收,对于使用寿命长达25年的光伏电池而言,净可再生能源系数高达0.8-0.9,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当中是较高的。另外,有毒副产品回收利用也取得突破,基本可以实现闭式循环。光伏电池生产高耗能高污染的状况已大大改善。光伏发电应用也在加速,2010年全球新增光伏发电1600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3790千瓦,过去10年年均增长38.8%,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光伏发电将占电力总需求的11%。
太阳能光热发电异军突起。太阳能光热发电虽然因占地面积大、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但具有转换效率高、电网调节性强等优势,近年来得到很快发展。2010年西班牙光热发电装机超过50万千瓦,计划在2013年达到250万千瓦,2020年达到1000万千瓦。美国未来几年有1026万千瓦的太阳能光热建设计划,美国能源部的目标是2015年将光热发电的成本降至10美分/千瓦时,作为尖峰负荷具有竞争力;2020年降至5美分/千瓦时,作为基本负荷具有竞争力。国际能源署预计2050年光热发电将占全球发电量的11.7%。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超出预期,平价上网的前景日渐清晰
由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以及竞争加剧,风电成本显著下降。2010年单位容量(1兆瓦)风电机组的全球平均合同价格为98万欧元,比2009年下降7%,比2007年121万欧元的峰值价格下降19%。美国、瑞典等资源丰富地区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为68美元/兆瓦时(折合0.44元/千瓦时),与燃煤电厂67美元/兆瓦时(折合0.43元/千瓦时)的发电成本已非常接近。从国内来看,过去五年风电机组价格每年下降10%,累计下降40%以上,风电机组的价格已降至4000元/千瓦以下。即使考虑到征地和塔架等基建成本的上升,风电装机的综合成本也下降了10%。目前,资源较好地区的风电发电成本已低于0.5元/千瓦时,全国火电的平均上网电价已达0.44元/千瓦时,如果考虑到火电尚有5-6分/千瓦时的电价需要疏导,风电与火电的价格已经非常接近。
多晶硅制备和光伏发电的成本更是大幅下降。国际多晶硅价格在2008年4月达到峰值时高达470美元/千克,之后持续下降,2009年下降到40-50美元/千克,目前由于需求旺盛价格又回到50-80美元/千克的波动区间。实际上,国际上先进厂商的生产成本已降至20-30美元/千克,国内企业平均成本降至40美元/千克左右,保利协鑫的成本由2009年一季度的50美元/千克下降到2010年四季度的22.9美元/千克,预计2012年可降至18美元/千克。按照目前的成本水平,在各个环节有适当利润的情况下,光伏发电成本可下降至0.9元/度,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60%。业内专家普遍预计到2015年前后光伏发电相比火电有竞争力。
中国的风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世界前列,具备大规模应用的产业基础
从产业规模上看,2010年中国风机产能近4000万千瓦,新增装机1893万千瓦,累计装机4473万千瓦,三项指标均为世界第一。我国光伏电池产量为800万千瓦,更是占据世界半壁江山。
从产业链的完整程度看,近两年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在风电领域,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和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实现了国产化,产品质量也有所提高,一个集原材料、零部件、整机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在光伏发电领域,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得到改观,2010年多晶硅产量超过3.5万吨,进口比例降至50%,随着新建产能不断释放,预计于2012年多晶硅将实现供求平衡。
从技术能力上讲,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风电实现了大功率风电机组从引进消化、联合设计到自主设计的转化,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出口标志着我国风电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大型海上风电、直驱式全功率变流技术等新一代风电技术研发上也紧跟世界前沿。光伏发电领域,我国的企业在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以及多晶硅制备和废物回收利用上有一些独特的技术。
更为重要的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产业拥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优秀企业。在风电制造领域,金风科技和华锐风电已跻身世界前五;在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领域,无锡尚德、天威盈利、晶澳太阳能稳居世界前10名;在多晶硅制备领域,保利协鑫和江西塞维也将跻身世界前10名。上述企业多是民营企业,并在国内外上市,这些企业极有可能像当年的华为、中兴公司一样,带领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成长为继通信业之后又一个与世界同步并有一定领导力的优势产业。
发达国家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态势已非常明确,日本核电事故加快了转型步伐
目前,中国光伏电池产量90%要出口,外部需求的稳定性是行业普遍担心的问题。从短期的需求来看,特别受政策的影响,国际可再生能源市场可能有波动。比如,受德国、意大利和捷克光伏发电补贴政策调整的影响,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之后,欧洲市场将会趋于平稳增长,今明两年将是光伏市场的低潮,每年的新增装机将在2000万千瓦左右,预计到2012年后,随着美国、中国、中东和印度新兴市场的启动,世界光伏市场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和能源消耗水平基本已被锁定,要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必须依靠可再生能源以及水电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在1999-2009年的10年中,欧盟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5%上升到9%,几乎翻了一番,欧洲议会在2009年明确提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将达到20%。美国在联邦政府层面提出了2025年清洁能源比例达到25%的预期目标,多个州政府提出了更为激进和约束力更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日本核事故加快了发达国家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步伐。日本已经放弃将核电比例由30%提高到50%的能源战略,转向加快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德国和瑞士明确停止发展核电,并很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英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海上风电发展计划,2020年海上风电将达到2000万千瓦,占电力总需求的19%。
目前不仅光伏电池大量出口,风电大规模出口的苗头也开始显现。尽管2010年只有13台共计15.5兆瓦的风机出口,但我国的风电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差距较小,并且有30%左右的成本优势,在国内风机制造供过于求、而国际风电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的情况下,出口是大势所趋。相关部门应该注意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做好政策支持,特别是在进行产能调控时,要注意到外部市场的变化和中国竞争力提升带来的总需求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