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系郑江淮教授认为,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费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从“以煤为主-以油为主-以电为主”的路子,这同样适合于中国。
据新华日报11月7日报道,“电荒”的脚步尚未走远,成品油供应遇紧,液化气价格上调,又牵动了方方面面的神经。全球化石能源的总量是恒定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有一个过程。如何在油气供应遇紧的背景下,一解当前燃油燃气之急?在11月6日举行的“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研讨会上,有关专家认为:实行“电力替代”是大势所趋。
近10年来,全国石油生产年均增长1.8%,但消费年均增长达到6%;进口石油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03年的33%上升到如今的40%多,石油消费的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2006年,全国煤炭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这对于改变当前偏向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无疑是有利的。把两方面情况结合起来分析,与会专家提出:能否走出一条以电为主的能源消费转型之路。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系郑江淮教授认为,当前出现的油气紧张状况,与西方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能源危机”不是一回事,但能源价格上涨带动原材料价格上涨,进而加大通胀压力,其影响却不容忽视。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能源消费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从“以煤为主-以油为主-以电为主”的路子,这同样适合于中国。目前,我们的电力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仅为11%,实行“电力替代”潜力很大。
有人也许会问,以电代油、以电代气,那电从何处来?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尽可能多地将宝贵的煤炭资源用于发电,减少其在终端消费领域的增长。
目前,全国煤炭消费总量中,仅一半左右用于发电,而国外这个比例高达90%----除了煤化工产业必须以煤作为原料外,其余均进电厂发电。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金保升教授说,以煤发电是煤炭高效节约利用的形式。全国有40多万台分散的工业锅炉,其中不少热效率很低,如果把消费掉的这部分煤炭用于大机组发电,不仅可以解决工厂的能源消费问题,还能大量节约煤炭,减少污染物排放。一句话,这其实是煤炭消费中的“结构调优”。比如,江苏省电力“上大压小”中,新建的60万千瓦以上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设计每千瓦时电的发电煤耗为260克,可以除去95%的二氧化硫,煤炭利用与污染物减排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与锅炉燃煤相比,节能减排的优势十分明显。
有人也许会说,尽管煤炭资源在中国比石油和天然气相对富裕,但终有一天会枯竭,用煤电替代也有其“生命周期”。这就涉及到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的第二层含义。
除了增加煤电,“电力替代”同时也是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的良好机遇。目前,全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仅为7.5%,到2020年要提高到15%;到2050年全球预计将提高到50%。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既能化解短缺之忧,又具备清洁环保之利,为实行“电力替代”提供了基础。例如,江苏有优良的沿海滩涂资源,在潮间带发展风力发电,建设规划为1,000万千瓦的风电“海上三峡”,前景令人期待。
以电代油、以电代气,不能仅仅从理论上论证其可行性,再好的资源,也必须由市场配置。比如烧一壶水,用天然气和电水壶哪个更省钱,老百姓的选择很现实。实验表明,用电与用气相比,用电除低谷时段外,价格并不具有优势。东南大学黄学良教授认为,电力替代战略必须经过价格因素的考验。这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大力研发高效节能产品。比如,电水壶烧水怎样提高热效率,减少热量散失,推而广之,才能让企业和居民能以合理的价格更多地使用安全、清洁的电力资源。可见,“电力替代”这个好的思路,这条许多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在我们面前还有诸多“路障”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