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各大新闻媒体2月13日同时刊载了一则消息:苏州市、无锡市以及昆山等6个县级市全面实现小康。
在这之前的1月份,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相继到江苏省电力公司调研、慰问,赞扬江苏省电力公司在推进江苏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功不可没。
“两个率先”发展战略是江苏省委2003年3月提出的,即以县为单位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构建坚强电网
“两个率先”发展战略如一台加速器,进一步推进了江苏省经济发展,极大地拉动了电力需求。“十五”期间,该省年用电量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省用电量2193亿千瓦时,比2001年增长1倍以上;统调最高用电负荷突破3000万千瓦大关,达3319.3万千瓦。
为满足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江苏省电力公司加快了建设坚强电网的步伐。“十五”期间,完成电网投资655亿元,构建了“三纵三横”的500千伏电网网架,500千伏电网成为核心主网架,220千伏电网成为次一级输电网并基本实现分区运行,110千伏及110千伏以下电网成为地区配电网。截至2005年底,江苏省拥有21个500千伏变电(开关)站、209个220千伏变电站。全省各电压等级线路长度、变电容量均位居国内前列。已全面进入小康的苏州市和无锡市,电网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十五”期间分别新增35千伏及35千伏以上变电站100座和84座。坚强电网为该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展现真诚服务
“十五”期间,是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5年,也是感受电力紧缺之痛的5年。5年中有4年电力紧缺,其中,2004年电力缺口高达800万千瓦。
为实现有序、有效用电,该公司在国内率先实施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并提出“缺电不缺服务、限电不限发展”的工作目标,围绕“确保、疏导、出新”推出了一系列得力举措。
“确保”就是保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和重要客户用电。在错峰限电上实行“扶优限劣”,即限制产值低、耗能大、低效益的高耗能企业用电,保障产值高、耗能低、效益高的企业用电,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力紧缺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促进江苏经济结构及增长方式的转变。2005年该省工业用电量增长低于工业增加值两个百分点。
“疏导”就是通过新闻媒体、走访电力客户等形式,呼吁客户与电网共渡缺电难关。该公司所属市、县公司专业人员深入企业,指导企业错峰、帮助企业节能降耗,努力将企业因错峰限电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出新”就是通过不断推出优质服务新举措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该公司主动征求政府、企业对供电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电力服务沿江行”、“真诚服务在电力”等一系列活动提升服务水平。
真诚的服务不仅化解了供用电矛盾,还赢得了政府、企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江苏省行风评议中,该公司及其所属的市、县公司的群众满意率均名列前茅。江苏省电力公司还获得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团中央、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满意工程联合推进办公室授予的“中国用户满意鼎”称号,成为全国首家获此殊荣的省级电力公司。
共建和谐电力
江苏省电力公司在服务江苏省“两个率先”的同时,也迎来了自身良好的发展机遇。2005年,该公司销售收入、售电量、资产总额分别由2000年底的343亿元、761亿千瓦时、792亿元增长到948亿元、1700亿千瓦时、1024亿元。
在相互助力发展中,该公司和当地各级政府深切感受到,电力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经济社会的进步少不了电力的支撑,建设和谐电力是政府和供电企业的共同目标。
江苏省电力公司及其市、县公司与当地政府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电网建设被纳入政府规划之中,成为政府的重点工程,供电企业与政府间的沟通联系越来越紧密。江苏省电力公司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从江苏省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多建设紧凑型变电所和同塔多回路线路,以减少电网建设用地。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对该公司提出的“沿海、沿江、沿高速公路建设电力线路”的发展思路十分赞赏,认为这一做法很好地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为美化、亮化城市电网,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用,江苏省电力公司因地制宜,提出了“在城市次干道上架空线路,线路设计与周围环境和谐”的城市电网建设思路,并架设了示范线路,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好评。
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对江苏省人民生活用电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减少投资,导致不少新建居住区的供配电设施配置水平过低。虽然短时间内不会对客户用电产生较大影响,但随着居住区用电容量的增加,配置水平过低造成的隐患会很快显现,居民获得可靠电力供应的合法权益将受侵害。江苏省电力公司及时将这一情况向省政府反映,得到了高度重视,江苏省政府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标准。此后,江苏省电力公司积极配合江苏省经贸委、建设厅编制完成了全国第一个《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为广大人民群众可靠用电提供了保障。